-
8月29日,“抗日戰爭中的中國科學家”專題展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拉開帷幕。穿行于一件件展品之間,思緒又被拉回到那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3
-
他就是高士其——中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事業的先驅與奠基人。他曾寫詩吶喊:“我是一個不能走路的人!不能走路,也來到延安,也要在路上助威吶喊:趕走日本鬼子,還我中國河山!”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1939年初,在陜西延安安塞茶坊鄉的一個石窯內,煤油燈微弱的光暈下,沈鴻蹲在機床旁,用自制的量具反復校準零件。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侯仁之生于1911年。那一年,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相繼爆發,中華大地風起云涌。成長在風云跌宕的年代,侯仁之經歷了國家一次次的內憂外患,目睹了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家國情懷從小根植于他的心中。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從杭州出發,遷移4次,歷時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間“不停課不停學”……這次“西遷”也被后人稱為“文軍長征”。而“文軍長征”的總司令,正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和氣象事業的奠基者,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先生。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在延安土窯洞的煤油燈下,他用豬油代替潤滑油、用杜梨木制成絕緣零件,造出60余部電臺送往抗日前線。時任中央軍委三局局長王諍曾笑言:“有了羅工程師,我們就不是‘土八路’了。”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出生在江蘇鎮江一個書香門第的茅以升,從小博覽群書,記憶力超群。很多鄉親都認為,他日后一定會成為一位文學大師。然而,他家鄉一座名為文德橋的小橋的坍塌,幾位鄉親溺水而亡,這讓他暗下決心:將來一定學習造橋,要造出踩不壞、擠不垮的橋。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2
-
純堿,看似平平無奇,卻是工業生產的基本原料。20世紀初,我國制革、造紙、紡織、染料等工業得到快速發展,純堿用量日益增多,每年堿進口量高達百萬擔(1擔大約100斤)。市場上1斤純堿與30克黃金的價格幾乎相當,成本十分高昂,找尋一條我國自己的制堿道路迫在眉睫。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1
-
1937年底,一位頗有名氣的科學家來到了延安。他的到來不僅在延安引起了轟動,也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毛澤東主席與他第一次見面,就慷慨地提出要支持這位科學家一筆巨款。當時,一名八路軍戰士一個月的津貼只有一塊五角錢。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1
-
“中國昆蟲種類估計15萬種以上,已定名不足2.5萬種,只占17%。在這些已知種中,95%由外國人定名,只有5%是中國人自己的工作。”1979年3月,68歲的昆蟲學泰斗周堯在信紙上寫下一組令人警醒的數字。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1
-
1937年冬的北平,寒風裹挾著日寇鐵蹄的轟鳴。在東皇城根甲42號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實驗室里,31歲的錢臨照正與同事們將精密儀器拆解裝箱。此刻,這座承載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希望的科研重鎮,已處于日軍包圍之中。當所長嚴濟慈從昆明發來急電要求“護所南遷”時,這位剛從英國倫敦大學留學歸來的青年學者,在日偽特務的嚴密監視下,開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科研火種保衛戰。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1
-
一枚小小的石英片跨越山海,寫下抗日戰爭中信息“保衛戰”濃墨重彩的一筆。
來源:科技日報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