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淞滬會戰打響后,杭州頻頻遭受敵機轟炸。國難當頭,為了積蓄救亡圖存的教育科研力量,當年11月,浙江大學開始了顛沛流離的西遷之路。
從杭州出發,遷移4次,歷時2年多,跋涉2600余公里,其間“不停課不停學”……這次“西遷”也被后人稱為“文軍長征”。而“文軍長征”的總司令,正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和氣象事業的奠基者,時任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先生。
1910年9月,竺可楨作為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乘上駛往美國的輪船。出于對“中國以農立國,萬事農為本”的考量,他選擇在伊利諾大學農學院學習農學,畢業后轉至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系,潛心研讀與農業關系密切的氣象學。1918年,他在獲得哈佛大學氣象學博士學位后,毅然選擇回國,下決心用自身所學填補中國氣象科學的空白。
彼時的中國,僅香港和上海徐家匯有兩座用于觀測氣候變化的測候所,而且均由外國人控制。竺可楨對此感到很痛心:“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
1928年,竺可楨在南京北極閣建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任所長。他自辦或合辦測候所28個,協助地方興辦50多個,覆蓋全國各地包括西藏拉薩及峨眉山、泰山頂部等偏遠地區,并接管了北京、青島的觀象臺。1930年元旦,氣象研究所繪制完成東亞天氣圖,開始發布天氣預報與臺風預報,并將攝氏度規定為中國天氣溫度的標準單位。自此,中國人終于拉開主導中國氣象事業的帷幕。
1936年4月,竺可楨被任命為浙江大學校長,面對學校師資匱乏、基礎設施差的情況,大量引進學養敦厚的專家學者,堅持招收一流學生,讓校風煥然一新。一年后,抗日戰爭爆發,浙江大學被迫西遷。
數百名師生帶著圖書和教學設備,“馱”著一所學校艱難前行,歷經浙江於潛、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廣西宜山,最終在貴州遵義、湄潭落腳。
前路未知,后有敵寇,竺可楨需要邊穩定學生情緒,邊尋找新的落腳點。初次遷移后,他在日記里寫道:“自至杭長浙大以來,余兩鬢幾全白,頹然老翁矣。”
雖然心力交瘁,他仍然盡一切能力保護學生,并節衣縮食,將自己的救濟費分給同事。無論環境多么艱苦,竺可楨始終第一時間復課,利用廟宇祠堂作教室,結茅架竹建校舍,確保圖書館與實驗室隨遷同行。
在極為簡陋的條件下,浙江大學師生仍取得諸多科研突破,在《自然》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浙江大學的“求是”校訓也在戰火中誕生。求是——排萬難,冒百死,以求真知。這也成為戰爭中浙江大學精神最好的詮釋。
待到1946年秋復員回杭時,浙江大學由最初的3個學院16個系擴展到7個學院26個系,教授和副教授人數從70人增至201人,學生數量也從600余人增加至2000多人。在西遷時期的浙江大學學生中,有26人此后成為中國科學院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新中國成立后,竺可楨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積極投身國家建設,創立了我國首個多學科自然資源研究機構、首批沙荒治理與冰川海洋科研機構等多個“第一”。
在竺可楨推動下,中國科學院先后派出了地質和土壤調查隊,分赴東北、西北、中南、華北、華東、西南各地,開展有關煤、鐵和有色金屬礦藏的調查勘探活動,開展土壤調查工作,勘察鐵路、水庫、工廠的工程地質條件。
無論是在早年的求學歲月,還是在硝煙彌漫的西遷之路,抑或在新中國建設時期的科研工作,竺可楨始終站在時代前沿,以科學報國的赤子之心,推動中國現代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詮釋了一位知識分子對民族的責任。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