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甘肅省制種玉米收獲機熟化樣機投放及現場演示培訓活動在張掖市甘州區堿灘鎮舉行,由甘肅農業大學聯合企業研發的18臺自走式制種玉米收獲機在甘州區普家莊村千畝玉米制種基地集中“亮相”,現場演示了低損摘穗、低損輸送、強力排雜與快速清種、低損剝皮等關鍵作業環節,全面展現智慧農機“提質增效”的魅力。
演示培訓現場,大片的玉米地被秋日的陽光裹得愈發金黃,在紅色“巨明”收獲機分合禾器的“加持”下,很快,一排排挺拔的玉米稈被吞入腹中,一根根秸稈被鋪在田間,完整的玉米棒“嘩嘩”傾入運輸車艙。
“作為種子企業,我明顯感受到今年這種收獲機從收獲質量、種子破損程度以及田間散落方面,都得到了明顯改善。從綜合性能及田間采收效果來看,目前能夠滿足我們種子企業的機械收獲要求?!备拭C亞盛種業中墾玉公司總經理雷金宏告訴記者。
甘肅是我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2024年該省制種玉米種植面積187萬畝,總產量7.9億公斤,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43%和46%,均居全國第一。
相比大田玉米,制種玉米除耕、種、管、收作業以外,不僅增加了去雄環節,播種、收獲也需要更加精細,而普通收獲機械易損傷種子胚芽、收獲窗口期短、勞動力緊缺及成本攀升等痛點已成為制約制種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為此,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趙武云團隊聯合山東巨明機械有限公司團隊聚焦“低損、高效”目標,成功研發出4YZPS-4D、4YZPS-6D系列制種玉米收獲機,突破低損柔性摘穗、低損柔性輸送、氣吸懸浮式果穗與莖葉分離、低損漸變剝皮等關鍵技術,實現藝、種、田多維度適配。
本次投放的制種玉米收獲機歷經四年四代迭代升級,可選配兩驅或四驅通過撥禾鏈、剝皮輥等附件快速置換,實現大田、制種玉米兼收,此外,剝皮機改換跑步機后也能收獲鮮食玉米。
“這是國內首創的可同時實現制種玉米摘穗、剝皮作業的制種玉米收獲機,具有價格低、作業適用性強、性價比高等特點?!壁w武云介紹,該機型為河西走廊制種玉米種植模式農藝技術標準“專屬定制”,作業行數4行或6行,以日工作8小時計,單機日收面積達66至96畝,相較于傳統人工收獲方式,效率提升15—20倍,作業成本降低50%,幫助種植戶實現約5%的增收。
“沒有機械化收獲每畝作業成本300元左右,如今一畝地的收獲作業成本大概是80元。因此機械化收獲畝均節本增效220元,可以大大減少作業成本,從而助推制種玉米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壁w武云對新投放的玉米收獲機贊不絕口。
他介紹,本次投放的收獲機均配備了柔性橡膠撥禾鏈齒、摘穗板上下浮動調節、新型組合式剝皮輥組、橡膠輸送與糧倉緩沖集穗、一鍵清種與遙控卸糧等裝置,完美實現了農機農藝融合下的制種玉米低損高效收獲,同時更換附件后可進行大田玉米、鮮食玉米的機械收獲。
制種玉米收獲機熟化應用一體化項目是強化甘肅省種業科技支撐、推動制種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的重要載體。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介紹,“近年來,甘肅省在農機研發應用過程中探索出政、產、學、研、推、用一體化推進的工作機制,有效將新產品熟化周期從傳統的5—7年壓縮至2—3年,顯著加快了制種產業發展的裝備補短板進程。”
據悉,2020年以來,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聚焦該省制種玉米等特色產業裝備需求,啟動實施農機補短板行動,推動省內與省外農機制造企業和科研院校合作,聚集全國優勢資源力量破解甘肅農機化發展難題,先后投入中央和省級研發資金3億多元,研制農機新產品100多種,部分產品已實現產業化應用,一批裝備短板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科技日報記者頡滿斌 攝)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