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辦的“AI+工業互聯網賦能新型工業化專題論壇”上,遼寧省軸承產業大腦正式發布。據介紹,遼寧省軸承產業大腦將整合遼寧省軸承產業數據資源,實現研發、生產、供應鏈全鏈條智能化管理。
被譽為“工業關節”的軸承,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零部件。當前,在高端制造升級與數字化浪潮的雙重推動下,軸承產業既面臨低端鎖定、材料制約等現實困境,也迎來了技術突圍、能級躍升的機遇。國家“新型工業化”與“人工智能+”戰略部署下,我國軸承數字化與裝備技術如何“破局”?記者近日專訪多位行業專家,圍繞軸承產業痛點及發展方向建言獻策。
數智賦能強根基 中國軸承的創新躍升路徑
數字化、智能化是破解軸承產業試驗短板、提升研發效率的關鍵抓手,也是我國從“軸承大國”邁向“軸承強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我國軸承數字化試驗技術已取得突破性進展,但仍面臨試驗成本高、數據置信度不足、與服役工況差異大等難題。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孫清超介紹,近年來,遼寧黃海實驗室與瓦軸集團創新“駐企攻關”模式,融合大型軸承試驗裝備研制、多維狀態智能監測與數字孿生技術,開發出智能滾子、智能套圈等核心部件及試驗數字孿生系統,應用于風電增速箱試驗后,實現了加載更精準、性能測試更全面的突破。
軸承軟件國產化則是數智化發展的核心環節。長期以來,我國軸承軟件依賴國外,核心算法保密、專利壁壘嚴密等問題制約產業自主發展。可喜的是,遼寧黃海實驗室吳濤團隊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他向記者介紹,團隊已完成軸承快速選型軟件、數字化試驗平臺及“BearingPAD”分析設計軟件開發,其中“BearingPAD”核心參數誤差控制在1%以內,整體誤差小于5%,具備替代國外中高端軟件的能力,且在性價比和適配國內場景上優勢明顯。“研發國產軸承軟件不僅能保障產業與信息安全,更能為高端軸承創新提供數字化底座。”吳濤強調。
對于未來發展,專家建議從三方面推進軸承數智化與裝備升級,即擴大國產軟件應用范圍,通過與龍頭企業共建標準數據庫、集成設計與選型軟件提供全棧方案、依托政策引導企業優先采用等方式,形成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
懷柔實驗室軸承團隊負責人王東峰認為,應整合產業集群、實驗室等資源,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完整技術鏈,支撐深遠海風電等新能源裝備對軸承輕量化、智能化、長壽命的需求。此外,聚焦極端環境裝備軸承研發,持續突破極地、深海等場景下的密封、潤滑、材料適配等技術,依托數字化試驗平臺加速成果轉化,提升我國軸承裝備的國際競爭力。
瓦房店軸承的破局之道
作為“中國軸承工業發祥地”,瓦房店軸承產業承載著我國基礎零部件自主化的重要使命。
瓦房店市科技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曲連軍表示,瓦房店作為中國軸承工業的發祥地,已形成800余家企業的全產業鏈集群,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當前,軸承產業在高端材料、研發設計、精密制造工藝等領域仍面臨技術瓶頸,亟須通過合作創新實現突破。
“瓦房店軸承產業鏈完整且中端市場優勢顯著,但同質化競爭突出、低端產能盤踞等問題成為發展桎梏。”瓦軸集團總工程師于長鑫指出,當地產業集群內企業多獨立運行,低端產能難以通過市場機制自然出清,且產業與地方經濟、就業深度綁定,退出低端產能易引發社會問題,這一特殊性使得轉型需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
而產業向高端邁進的核心瓶頸,在于高端材料與核心技術的不足。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欒義坤表示,軸承鋼基礎研究不充分、冶煉軋制裝備良莠不齊、高端標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導致航空發動機、高速動車組等關鍵領域專用軸承鋼研制力度不足,部分甚至處于空白狀態。高端軸承鋼依賴進口推高了生產成本,迫使不少企業轉向低端產品生產,形成“低質低價”惡性循環;極端環境材料自主化不足則削弱了企業國際話語權,制約產品附加值提升。
針對痛點,專家提出系統性轉型建議。于長鑫強調,需從產業定位、人才、技術三方面協同發力,依托臨海重工優勢,結合深遠海、北極航線建設拓展新型軸承產業集群;完善人才保障機制吸引高端人才;聯合科研院所彌補中小企業技術短板。洛陽軸研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高峰則建議實施“重點領域突圍計劃”,聚焦風電、工業機器人等高端市場開發專用軸承,并設立創新中心攻克材料冶金、摩擦學等關鍵技術。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