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記者從西南科技大學獲悉,該校核素分離與核環境安全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協同配位—還原界面一體化電極新材料,實現了從海水中電化學提取黑色二氧化鈾產物,為全球鈾資源開發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在全球對清潔能源需求與日俱增的當下,核能作為高效、低碳能源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然而,陸地鈾資源的稀缺長期以來阻礙著核能產業的穩健前行。電化學海水提鈾技術被視為彌補鈾資源空缺的可行方案,目前電化學海水提鈾一直受到雜質共沉積的影響,這一問題始終制約其工業化進程。
針對海洋環境的復雜多變,該團隊提出將鈾酰捕捉位點與還原位點在空間上進行統一,從而構筑協同配位-還原位點,保證了四價鈾的原位形成和保存,防止了堿在晶體轉化過程中的共沉積。實驗結果顯示,該電極新材料在實際海水中表現出2.65 mg g-1d-1,即每克電極新材料每天產生2.65毫克鈾的電化學鈾提取能力,處于目前同類型電極的國際最高水平。
此外,該團隊搭建了國際首臺能源自持式流動型電化學海水提鈾裝置,將廣袤海上的太陽能直接轉化為電能,實現無外加電場下的電化學海水提鈾,這一突破直接實現了實驗室到海試質的跨越。在自然光日照條件下,該裝置能夠穩定輸出3—5伏電壓,在海南棋子灣海域的中核集團海南海試平臺首次實現了電化學海水提鈾海試驗證。
目前,該團隊正全力推進該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已與多家涉核企業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力求將這一創新成果盡快實現工程化應用。在不久的將來,這項技術將在能源和環保領域大放異彩,引領行業實現新的變革。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