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金超教授和機械工程學院劉海峰教授聯合多家國內外研究機構,探究了如何破解降碳困局,實現碳中和的發展目標。該研究有望消除外界對碳移除技術潛在的負面看法,以及關于碳移除大量部署可能消耗更多化石燃料并延緩脫碳進程的擔憂。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綜述:清潔技術》上。
據介紹,全球降碳的關鍵,一方面是源頭減碳,例如采用風光發電、氫燃料等降低石化燃料使用比例;另一方面是后期除碳,例如采用植樹造林、空氣捕集碳等降低大氣中碳濃度。
當前,源頭減碳是世界各國的最重要抓手。但是,按照目前的碳排放速度,滿足2100年溫升不超過1.5℃,剩余的碳預算可能在未來5年內耗盡。因此,單純從源頭減碳無法滿足給地球降溫設定的發展目標。
同時,目前全球氣候政策僅關注實現碳凈零排放,并未具體說明如何平衡源頭減碳與后期碳移除。“將減排期望寄托于未來的碳移除,如同使用信用卡透支未來,充滿變數。”金超指出,若現在不嚴控排放,后期需移除的二氧化碳將呈指數增長。碳移除相當于把地球中多余的碳除掉,是實現全球碳排放降低、給地球降溫的重要舉措。但是未來對碳移除的投資是否足夠,其部署量能否滿足凈零排放的要求,碳移除是否真正具有經濟可行性,這些都是未知的。此外,集中大規模采用碳移除技術也將占用大量耕地、增加水資源消耗,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因此,外界對碳移除持消極態度。
基于當前全球氣候政策存在的以上問題,研究人員提出分別獨立設定源頭減碳目標和碳移除目標的策略。通過設定這兩個降碳目標,用“兩條腿”走路,合力來實現總體的凈零目標。源頭減碳與碳移除并非對立的關系,應該同時為兩者設定各自的目標,這將不僅有助于加快減排進程的推進,還能促進碳移除技術的發展,成功破解了碳移除和全球減碳的困局。
研究表明,與未明確區分源頭減碳和碳移除目標的做法相比,單獨設定目標在短期降碳、碳中和實現年份、負碳排放出現的時間點以及最大升溫幅度等方面,都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天津大學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