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近日在河北省保定市舉行,來自政府、高校、企業、科研院所的院士專家與相關代表,圍繞以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精準出題、精準答題,推動儲能高質量發展,展開深入探討。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指出,儲能技術已成為新能源革命的核心支撐。我國在鋰電池、鈉電池等前沿領域雖已取得突破,但仍面臨關鍵材料創新、產業鏈協同、高端人才培養等挑戰。各界應堅持創新驅動,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聯動,鼓勵“從0到1”的創新探索,推動應用場景的深入結合,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構建“學科交叉+工程實踐”的培養模式,讓青年人才在一線課題中成長。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畢天姝提出,面對未來能源產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應打破壁壘,促進學科領域交叉融合,構建多部門、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合作機制,培養學科交叉協同攻關團隊,加強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重大關鍵技術產業化,統籌全鏈條科研體系的縱橫布局。華北電力大學和保定市共建的燕趙電力實驗室,正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科研創新平臺、新型產業孵化平臺、戰略決策咨詢平臺和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創新示范平臺。
先進儲能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學家鐘發平認為,新型儲能產業存在行業無序競爭、低端產能過剩、市場化轉型陣痛,以及關稅壁壘、綠色壁壘等核心痛點,一體化應對是破局破卷出路。
據介紹,鐘發平推動成立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用產業創新牽引科技創新,構建產業全生態體系和產品全生命周期閉環,實現生產要素的快速流轉,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減少了低端產能的重復建設。成立以來,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快速拓展了獨立儲能電站、零碳園區、智能微網等應用場景,形成了綠色能源一體化整體解決方案。同時,聯合體還積極開展數字化安全診斷技術研發,實現了高選擇性氯化提鋰工藝顛覆性創新。鐘發平還帶領團隊創新混合儲能技術,以兩種和兩種以上不同特性的儲能器件混合搭配,通過優勢互補組成優化的儲能系統,有效滿足儲能多元化場景需求。
在大儲能生態創新聯合體專家委員會的組織下,產業鏈企業基于市場需求和產業痛點,提出創新課題,聯合體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據此針對性開展技術創新,并由產業鏈企業為研發成果提供驗證、試錯和孵化平臺,縮短技術迭代周期,形成了一批科技成果,培養了兼具理論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我國新能源產業規模全球領先,但也面臨系統性挑戰。為此,大會發布《未來能源產教融合倡議書》,呼吁構建產學研用金協同創新生態,推動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協同合作,形成“始于科技、興于產業、成于資本”的良性循環。同時,發揮產業引領優勢,推動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強化培養復合型人才,加速科研成果轉化。
(活動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