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記者從山西大學獲悉,日前,該校資源與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程芳琴團隊與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魯璽聯合在《自然·可持續性》期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構建了“尾氣—熔渣協同循環體系”,并提出分階段脫碳技術路線圖,系統研究了焦爐煤氣—廢渣協同減碳效益,闡明當前產業布局與資源約束下,煤—焦—冶—建—化產業鏈共生的脫碳潛力。
工業廢棄資源循環利用是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鋼鐵—焦化產業貢獻了全球工業碳排放量的30%,其伴生的高溫熔渣(1600℃)與工藝尾氣(含一氧化碳、氫氣、甲烷等)蘊含大量熱能與碳氫資源,然而其中的物質—能量協同減碳潛力尚未充分開發。
針對這一問題,研究團隊建立了“化工—環境—經濟”融合的動態混合評估模型,構建覆蓋全國361家鋼鐵廠、331焦化廠、1531家水泥廠的點源數據集及空間匹配模型,系統研究了焦爐煤氣—廢渣協同減碳效益,闡明了當前產業布局與資源約束下,煤—焦—冶—建—化產業鏈共生的脫碳潛力。
論文構建了以吸附重整技術鏈接“渣熱回收—吸附重整—高爐噴吹—建材利用”全流程的能—質循環技術體系,通過氣—渣組分協同調控與能質耦合,突破傳統氣/渣單一循環模式瓶頸,將碳減排潛力由15%—28%提升至48%,固廢利用率由30%提高到65%。
基于此研究框架,評估我國煤—焦—冶—建—化產業共生潛力后發現,碳減排潛力可達63%—92%。在現有產業布局和資源潛量約束下,氣—渣協同循環技術適配煤基產業集聚區,實現資源增效減碳。
該研究系統量化了煤基產業廢棄物能—質循環的深度脫碳潛力,為高碳工業低碳轉型與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借鑒。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