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宇樹機器人、《哪吒之魔童鬧海》……今年以來,一系列現象級產品的驚艷問世,充分展現出民營企業強大的創新能力。
2025年的全國兩會會場,在代表、委員們的熱烈討論中,這些成功案例被頻頻提及。在多位代表、委員看來,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夠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推出順應市場潮流的產品,關鍵在于擁有一批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拔尖人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發揮人才高地和人才平臺的輻射作用,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加強拔尖創新人才、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養。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只有堅持人才為先,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求賢若渴:人才是創新的根基
泉州市市長蔡戰勝代表介紹,作為民營經濟大市的泉州,近年來通過優化人才政策,高層次人才團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等翻倍增長。一批創新技術和加工工藝在生產制造中落實,為民營經濟積聚新的發展動能。例如,今年2月,我國冰雪運動健兒穿著由安踏集團與東華大學聯合研發的首款自研高性能防水透濕材料制成的領獎服登上亞冬會領獎臺,便是人才助推企業提升創新力的生動例證。
談及人才之于企業的重要性,武漢依迅北斗時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付誠委員介紹,作為一家錨定前沿領域的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依迅北斗以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頂尖高校與科研院所為依托,組建了一支實力強勁的研發團隊。該團隊先后攻克多模多基多態組合導航、空天地海通導遙一體化等自主可控核心技術,并牽頭成功研發出國內首款14nm北斗高精度授時芯片與模組。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企業始終求賢若渴,必須加快人才培育的步伐,拓寬人才引進的渠道。”付誠表示,2025年,預計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將達到萬億級規模,但當前北斗產業相關的從業人員數量僅有50萬左右。與龐大的產業規模相比,人才非常短缺。
助企培才:強化人才要素支持
當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催生出眾多新興產業。這些新興產業對人才的要求更高,相關領域的民營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的難度也更大。
“優秀人才擇業時,民企通常不是首選。”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列民委員坦言,在他的招聘經歷中,許多符合要求的心儀人選,最終也沒能留住。談及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他表示,民營企業在薪酬待遇、科研條件、發展空間等方面與大型國有企業、科研院所相比仍存在差距。他認為,應盡快打通障礙,完善柔性引才機制,讓拔尖創新人才流動起來,促成更多優秀的科學家、研究員與民營企業一道協同創新,加速成果落地轉化,助力民企發展。
前不久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提出,要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繼續下大氣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了很多積極信號,有望加大對民營企業人才培養和引進的支持力度。”駱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長來代表表示,當前高校課程偏理論輕實踐,學科交叉融合不足,導致高校畢業人才難以滿足企業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需求,亟須通過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制定培養方案。此外,希望政府對企業引進的高端人才制定薪酬、培訓等補貼政策,同時對高層次人才在職稱評審、項目申報等方面提供綠色通道,完善服務保障。
針對當前新形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代表認為,高校教育體系要加快改革,建立更加多元靈活的選拔培養機制,為不同稟賦的人才提供成長路徑,讓更多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高校不能局限于培養面面俱到人才,更要容得下那些具有創新潛質的偏才、怪才,為他們提供寬松的成長和創新環境。”田軒說。
九三學社福建省委會主委王長平委員呼吁,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科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不能讓那些具有潛力的‘好苗子’被埋沒,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王長平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