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謝偉
國家新區、國家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等重要平臺肩負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要從平臺建設、資源整合、要素支撐3方面著手,系統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深入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并指出實現融合的途徑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筆者以廣州南沙開發區的實踐為例,研究和探討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思路新對策,為塑造經濟增長新動能新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一、廣州南沙開發區科技成果轉化實踐
廣州南沙開發區地處廣深港、廣珠澳“人字形”科技創新走廊交匯點,在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上優勢突出、潛力巨大。近年來,廣州南沙開發區著力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新路徑新機制,構建“政產學研金介用”結合的雨林式創新生態,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構建開放型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
一是深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探索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產業生態鏈。發揮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龍頭作用,與香港科技大學簽訂協同創新全面合作協議,推進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新區建設,持續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能級。探索科創要素跨境便利流動,推動職業資格、檢驗檢測等對接互認,實現六大重點產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在跨境數據互信互認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出臺全國領先的港澳青創“新十條”政策,“創享灣”等13個青創平臺入駐港澳團隊600多個,成功舉辦香港科大百萬獎金(國際)創業大賽等創新創業賽事。
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科技企業成長沃土。科技“排頭兵”企業競相涌現。2023年,廣州南沙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近1300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長6.5倍,構建起“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企業—上市企業”梯隊式培育矩陣。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三部門出臺《關于支持廣州南沙放寬市場準入與加強監管體制改革的意見》,支持南沙在11個重點領域放寬市場準入率先探索。鼓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海洋科技、高端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組織實施30余項重點領域科技計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研究院(廣州)突破高覆蓋度人源蛋白和抗體應用相關的顛覆性技術。
三是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賦能產業創新發展。持續完善孵化育成體系。建成15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19家眾創空間,廣東醫谷連續2年在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評價中獲評優秀(A類)。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全空間無人體系及低空經濟產業孵化基地揭牌運營,粵港澳大灣區復旦大學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落地。搭建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成果轉化模式,南沙科技成果轉化聯盟集聚各類科技機構192家,華南技術轉移中心累計吸引4081名技術專家為2390家企業提供服務,帶動企業創造經濟社會效益超36億元。
四是發揮資金鏈人才鏈支撐作用,激發科技成果轉化活力。打造“創、投、貸、融”科技金融生態圈。廣州南沙開發區科技創新母基金累計撬動子基金總規模超180億元,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損失補償資金池累計撬動21家合作銀行向531家科技企業授信約60億元。建設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發布“國際化人才特區9條”,近3年新招收博士后年增長50%,集聚高層次和骨干人才約2萬人,近3年翻兩番。
二、當前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重大科技成果競相涌現,但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成果產業化效率不高等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各個環節仍存在諸多堵點。
一是原始創新供給不足。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更偏向基礎研究,市場化成熟度不足,可轉化的高質量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給不多。高校、科研機構、企業并未凝聚起基于產業重大需求凝練研究方向、組建研究團隊、整合研究資源的共識。
二是科技成果轉化平臺能級不大。廣州南沙開發區產業創新生態體系尚不成熟,前端科創平臺多,后端成果轉化少,科技中介服務體系還不完善,技術經紀人隊伍不強,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渠道尚未徹底打通,科技成果與產業真實需求匹配度不佳、與市場需要脫節,以至于轉化效率低。
三是科技成果轉化金融支撐力不強。廣州南沙開發區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有待完善,種子基金、天使基金以及股權投資基金等風險承載能力仍需增強,科技金融產品不夠豐富,財政資金的融資撬動功能不強,難以有效支持廣州南沙開發區科技創新以及科技成果轉化需要。
三、新形勢下科技成果轉化的新特點
在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在促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實現有機銜接與完整閉合過程中,扮演著中介和橋梁的重要作用,是從科學研究到產業化的進程中的關鍵一環。
一是從自身特點看,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低頻高難非標長線”的特征。“低頻”指技術轉移服務的頻次很低,“高難”指成功實現技術轉移的難度很高,“非標”指難以對技術轉移服務進行標準化,“長線”指技術轉移的周期長。這種特征導致了科技成果轉化機構收益難以覆蓋成本,需要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提高專業服務能力,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還需要有科技金融體系支撐。
二是從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看,各階段管理模式不同,高效推進成果轉化綜合性集成管理需求強烈。“魔川-死亡-達爾文海”的創新理論模型認為,科技成果可分為研究、開發、商業化、產業化4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管理模式都不同,需要的負責機構和人才能力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專業化的綜合轉化平臺進行全過程管理。
三是從科技成果產業化具體環節看,概念驗證、中試熟化環節是跨越研發成果與產品市場化之間“死亡之谷”的“關鍵拼圖”。當前,概念驗證中心總體上仍處于初期探索階段,要從資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對其加大支持力度,鼓勵發展服務于技術轉化的現代服務業。中試熟化是指工程化驗證形成穩定、標準化、可大規模生產的工藝流程,進而實現產業化。需要優化中試平臺建設,助力打通從概念樣品到工程產品的“最后一公里”。
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建議
國家新區、國家高新區、國家級經開區等重要平臺肩負著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要從平臺建設、資源整合、要素支撐3方面著手,系統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水平,深入推動科技產業互促雙強。
一是建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速形成一體化專業化綜合服務體系。建強一站式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建立以資源引進、專業研究院所建設、重大項目研發組織為主要任務的綜合轉化平臺,推出全過程、全鏈條服務功能。采取撥投結合等方式,引入國內外頭部基金公司,采取投公司、投項目、投團隊等方式孵化企業、攻克技術、培育產業。建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介機構。積極引入境內外專業分工細致、技術水平高的科技服務機構,吸引全球各類專業人才從業。探索設立科技咨詢、科技評估、技術轉移服務機構認定資格,建立評價定級制度,擇優支持示范性服務機構建設。建設一批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臺。科學規劃、統籌布局多領域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臺,打造覆蓋全區重點產業領域的概念驗證、中試體系。建立中試資源網絡管理服務平臺,將第三方中試公共服務機構以及有意愿參與的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中試服務資源統一納入平臺管理,實時提供在線服務。
二是進一步整合科創資源,搭建資源供需對接服務平臺。建立統一的科技成果信息系統。以“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為核心,邀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產業孵化器、科技中介、科研院所、銀行、基金公司加入,由政府授權的產業發展平臺居間調度,形成“科技創新載體庫”信息系統。組織科技成果信息發布與對接。鼓勵科研機構圍繞本區重點產業領域發布一批科技成果包,鼓勵企業按照自身發展和轉型升級的需求發布需求包,推動轉化重點從供給端向需求端傾斜,從供需對接向能力對接轉化,以成果為核心向以人才為核心轉變。強化科技成果的聯合開發與應用。政府要以開展科技計劃項目為主要抓手,鼓勵各類機構在新質生產力領域強化技術研發,鼓勵以企業應用為導向的研發和技術升級活動,開展院所—企業、企業—企業的聯合技術攻關,建立“揭榜攻堅”“賽馬”機制。
三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保障供給,綜合施策支持科技成果轉化需求。破解科技管理體制機制障礙。深入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建立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容錯糾錯機制。加大科技成果轉化有關國有資產授權力度。改革橫向項目經費使用,明確高校、科研機構可以憑認定登記后的技術合同提取和發放獎酬。強化科技金融支撐。因地制宜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管理和運營模式,精準投放科技信貸,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貸款,鼓勵境外投資者依法申請設立持牌金融機構,豐富企業科技成果轉化融資渠道。強化人才保障。依托高校院所、龍頭企業等強化產業研用聯動,加強與國際科創組織機構的交流合作,加快培養戰略性人才;建立人才儲備庫,出臺專項人才激勵政策,做好關鍵人才的培養計劃。
〔作者: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 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