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廣東院士聯合會與廣州市南沙區科學技術局在南沙聯合主辦明珠對話×高企形象大使系列——海洋產業科技創新交流對接會。
本次活動吸引了來自政府部門、高校院所、重點實驗室、企業、行業協會及投融資機構等單位120余位代表參加,通過參觀調研、成果推介、需求對接、主題對話等形式,推動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創新發展。
海洋領域產業科技創新
互促雙強
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袁飚在致辭中表示,南沙擁有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廣闊的海域空間和逐步完善的開放體系,是向海圖強、經略海洋的重要陣地。南沙當前正緊緊圍繞國家關于建設海洋強國的戰略部署,將海洋產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熱切期盼有更多海洋領域的企業項目和優秀人才選擇南沙發展,共同耕耘這片“藍色沃土”,共同奔赴“圖南之志”。
廣東院士聯合會秘書長盧育輝表示,將強大的院士凝聚力、人才號召力切實轉化為產業推動力是廣東院士聯合會當前的工作重點,通過組建專業委員會、與企業共建產業科技創新學術委員會、籌建全國重點實驗室大灣區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三大抓手推動和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深度融合。此次對接會邀請了海洋領域兩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分享最新科研成果,與企業交流對接,旨在推動海洋領域產業科技創新互促雙強。
據悉,廣東院士聯合會設立的深海深空深地、未來城市與城鄉規劃、現代農業科技、低空技術與經濟、新能源與綠色低碳、生物制造、人工智能技術、前沿新材料、未來電子信息、未來生命健康、量子科技11個專業委員會,以“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模式吸納領域相關且有志于貼近產業、服務企業的院士、專家以及有創新資源需求、有情懷、有格局、有實力的企業家共同組成,搭建高端產業科技智庫、產業交流平臺。
與企業共建產業科技創新學術委員會是院士聯合會促進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舉措,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雙向選擇,搭建科學家與企業家互相被認識、被了解、被支持的產學研合作平臺,聚焦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問題,以此凝練科研課題,組織大團隊、解決大問題、取得大成果、孵化大項目、產生大效益,同時帶動企業人才培養,進一步提升企業的科研硬實力及核心競爭力。
海洋領域精英匯聚
展示前沿創新成果
據悉,該活動匯集了來自海洋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等的多項創新成果,展示了前沿科研力量在海洋科技領域的最新進展。
香港工程院院長陳兆根作《高端氣流產品及創新成果》分享。陳兆根表示,憑借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南沙可融合傳統科技與高新技術,為船舶維修、維護及應急響應提供關鍵支撐,成為面向珠江口、輻射中國海域的橋頭堡,在海洋產業闖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工程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船舶海洋與建筑工程學院副院長彭濤重點展示其所在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涉海新能源裝備,尤其是海上浮式風機、波浪能發電裝置以及漂浮式光伏裝備的研發成果。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教授、工業產品環境適應性全國重點實驗室(海洋環境技術與工程)副主任王佳琪推介其所在實驗室的科創成果,詳細介紹了多海洋環境要素智能模擬器。
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研究員葉劍紅分享《國產海洋巖土工程分析軟件FssiCAS研發與應用——走向自主與突破》成果。
華南理工大學教授王振民推介極端環境水下機器人焊接制造技術,已陸續在核電檢修、船舶維修、海風運維等場景推廣應用。
深圳市創鑫激光股份有限公司銷售總監曹鑄介紹了企業專為船舶行業打造的最新產品“鑫光三合一”,該產品破解船舶厚板高質量切割難點,可完美替代傳統火焰切割在船舶行業的應用,是業界獨創針對船舶行業專機專用解決方案。
七大路演項目同臺競放
供需“雙向奔赴”精準對接
在當天活動路演環節,涵蓋海洋通信導航、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水下機器人等前沿方向的7個項目精彩亮相,吸引了科研院所及相關技術應用企業、投融資機構等眾多代表到場開展對接交流,共探合作機遇。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教授、廣州中山大學科技園有限公司董事宋貴霆展示了基于新一代甚高頻數據交換系統(VDES)的氣象導航服務項目。
香港科技大學SwayFoil創始人李樂夫作《SwayFoil項目》分享。
針對當前海洋組網觀測中水下潛航器存在的制造成本高、續航短、模塊化程度低、組網能力弱等痛點,南方科技大學海洋高等研究院研究副教授王天霖帶來《新一代平臺型水下無人潛航器研發與應用》項目分享。
暨南大學博士李林蓬作《具有神經保護作用的海洋藻類多糖及氨基酸類似物的開發及利用》分享,該研究結果表明藻類氨基酸類似物、多糖化合物具有開發成為可用于治療和緩解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型海洋藥物的巨大潛力。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博士李濤推介的水面自主機械臂系統可應用于緊急救援、水上制造、環境污染處理、海上裝備清潔和維護等場景。
重慶卓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究總工師卓靜帶來的深遠海高端裝備用高效碳纖維索纜能為海洋新能源開發、深海空間站及綠色海洋經濟建設提供高性能材料支撐與關鍵技術保障。
廣州靈鮫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鑫宇分享其公司研發的渾濁水下基礎設施3D重建檢測機器人,該機器人通過后處理可以生成水下高精度彩色3D模型,對水下結構物的缺陷進行檢查。
凝聚發展共識
共謀海洋經濟新篇章
當天活動現場還舉行了明珠對話x高企形象大使系列“向海圖強,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主題對話。
廣東廣船國際海洋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科院”)執行董事、黨委書記汪建華表示,海科院作為創新引擎、集成樞紐以及驗證平臺三位一體的角色,應勇當國產化替代技術的“策源地”,做精供應鏈創新的“黏合劑”與“孵化器”,更當好成果驗證與示范推廣的“首窗口”。
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市場總監黃成表示,國產裝備出海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信任度問題,海外對“Made in China”的認可度還不是很高,其次要解決可靠性問題,設備交付之后要在實際應用中經得起驗證。深海智人的深海機器人產品正打破國外壟斷,逐漸在國外市場站穩腳跟。黃成介紹,南沙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理幾何中心,位置非常好,周邊的供應鏈體系非常完善,深海智人的設備在5到6個月就能交付,而國外同類型的設備大約需要18個月。“南沙還在用地、人才、住房等方面都給予了相當大的支持,深海智人在黃閣鎮建設的制造中心將在明年年初建成投用,為后續訂單服務保駕護航。”黃成說。
自然資源部南海發展研究院正高級工程師李明杰建議,南沙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特色找準突破口,同時借助外部的創新力量來發展海洋經濟。
雷雨資本創始合伙人俞文輝從投資者的視角指出,除了技術,創業者最重要的是要有韌性、大格局和商業能力,“情商”“智商”“財商”“逆商”四商俱全。此外,他建議南沙通過發布海洋經濟高潛力發展方向與重大技術需求清單、成立海洋領域專項投資資金、給予海洋領域人才激勵等形式建設成為走在中國乃至世界前列的海洋之城。
自由交流環節氣氛熱烈,路演項目代表與參會嘉賓圍繞成果的核心技術、功效驗證、知識產權布局及多元轉化模式展開深入探討,現場已有多家單位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活動期間,與會人員走進深海智人(廣州)技術有限公司,沉浸式調研總部研發中心展廳,零距離解碼企業在深海科技與未來海洋產業賽道的硬核技術與產品布局,共探協同創新、共育合作新機。
本次活動有效搭建了“技術—場景—資本”對接平臺,推動海洋產業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升級,為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南沙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技創新中心注入強勁動力。
(攝影:王敏杰)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