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從實驗室技術到推進全面規模化工業量產,青島農業大學教授楊建明團隊的“光合固碳產能關鍵技術研究”項目跑出了成果轉化的“加速度”。
高效、順暢轉化,離不開青島高新區技術經理人段繼文的牽線搭橋。
2024年5月,通過“青島好成果”之合成生物制造暨“海創島城”產學研對接會,段繼文了解到楊建明團隊成果轉化的堵點、痛點,隨即與其交流,為產業化把脈問診。
“找場地、找資金、找政策,項目需要什么,我們就對接什么,提供‘全天候’服務。”段繼文說,經過與楊建明團隊和各方反復溝通,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了股權融資,并協助團隊依托成果成立喜海生物科技(青島)有限公司。同時,又為喜海生物找到合適的中試研發場地助力開展噸級放大試驗,并成功對接企業進行市場應用。
技術成果快速落地,背后有“功課”支撐。“利用合成生物學技術,楊建明團隊研發的菌株與二氧化碳合成可以生成番茄紅素,不僅能降低碳排放,還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段繼文娓娓道來,“只有懂技術才能跟科研人員對話,一起探討成果轉化解決方案。”
做好“科技紅娘”,段繼文認為,技術經理人至少要會“三種語言”,即技術語言、市場語言和政府語言。正是基于對技術轉化可能性的深刻理解,全面了解產業發展情況,同時摸清了企業創新需求,最終才能有針對性地提供資源、政策和投融資等方面的支持,使供需雙方相向而行。
段繼文并非單兵作戰。依托海洋科技大市場和青島市工業技術研究院的資源優勢,段繼文帶著團隊一步步幫助楊建明團隊解決小試、中試等公共研發需求。喜海生物入駐青島市工研院后,借助其“超前孵化體系—產品工程化體系—全鏈條孵化體系—企業賦能體系”成果育成孵化模式,把全部精力放在合成生物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上。目前該企業已完成100升、1噸發酵放大中試,正在推進全面規模化工業量產。
在青島市工研院,段繼文從事科技孵化10多年。她與團隊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逐漸建立了有效的服務成果轉化流程方法。“接下來,我要不斷提高知識儲備,創新服務模式,努力為創新團隊提供從‘技術端’到‘市場端’的全鏈條陪伴式服務。”段繼文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