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從富庶繁華的江浙沿海來到阿拉善高新區,成為在戈壁灘建設內蒙古全球最大靛藍產業基地的一名建設者,用實際行動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獻給了“第二故鄉”阿拉善,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鉀鹽車間和環保車間主任褚建華。
在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靛藍升級改擴項目鉀鹽車間,機器轟鳴聲與管道嗡鳴交織,褚建華與幾位工段長圍在布滿數據的操作臺旁,目光緊鎖著屏幕上水質檢測報告,一場與水質優化難題的攻堅戰正在金屬碰撞與急促腳步聲中激烈展開。
近年來,他親身經歷了企業由傳統工藝走向自動化、智能化、企業的轉變。來自南方的他,克服人生地不熟、氣候不適應、工作強度大和時間任務緊等各種困難,吃住在臨時搭建的工棚,積極與團隊搶時間、保質量、求安全、爭速度,為項目如期建成投用立下了“首功”。
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鉀鹽車間副段長唐登巨說:“褚建華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愛崗敬業’4個字,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勞模精神如何實實在在地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強大動力,是我們學習的標桿。”
作為首批參加企業項目建設的團隊一員,褚建華在項目建成后第一時間投入到保障生產經營的會戰中,參加工作十幾年來,他給大家的印象是“大忙人”。2010年,為解決車間每年產出的7萬余噸富余污水,他17個月沒有回老家看望父母和孩子。通過近百次模擬和反復試驗,終于實現了“將富余水循環再用于生產鉀鹽”的設想,每年可為企業節省生產成本和環保費用200萬元以上。
褚建華的愛人丁艷說:“這些年我們從南方老家來到阿拉善確實不容易,但看到他在工作中發光發熱,我打心底里覺得驕傲。他總說,企業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付出,而家里有我守著,他才能心無旁騖。逢年過節他值班,我一開始也委屈,但看到他為企業解決難題后的疲憊卻滿足的笑容,就慢慢理解了,我也會一直默默地支持他把工作做得更好。”
為落實綠色發展理念,褚建華提出只要能夠取消次氯酸鈉處理污水的工藝,就能將污水全部處理合格再利用的設想。為此,他們積極和技術人員、科研專家合作探討,經過攻堅和試驗,成功實現將全部污水處理成合格的工業用水,每年為公司增加經濟效益400萬元以上。
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生產技術總監虞紅銘表示:“我對褚建華獲評內蒙古自治區勞模深感驕傲與欣慰。他始終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工作,無論是技術攻堅、流程優化,還是團隊建設,都展現出卓越的專業素養和奉獻精神。他以創新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用實干擔當樹立行業標桿,不僅為企業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更以榜樣力量激發了全體員工的奮斗熱情。”
2024年,為降本增效,褚建華潛心思考,提出“用含有甲醇的精餾廢液代替葡萄糖”的設想。他跟污水處理技術人員和相關專家學習、請教、探討,在污水生化處理裝置反復做小規模的試驗,跟進相關運行數據的變化,逐步穩妥地用大生產裝置進行驗證,最終實現將葡萄糖的用量減少了93%,同時減少了廢液的焚燒成本,每年為公司增加直接經濟效益達500萬元以上。
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環保車間段長劉宏彬說:“褚建華不僅業務能力頂尖,還特別樂于分享經驗,手把手帶新人毫無保留,把整個團隊的技術水平都提上去了。”
“黨員就應該比別人付出更多,在困難的時候走在前面。”這是褚建華的初心和座右銘。多年來他負責管理的兩個車間多次被評為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先進集體”,他個人多次被評為內蒙古泰興泰豐化工有限公司“先進工作者”“先進科技工作者”,并先后被評為阿拉善高新區優秀共產黨員、阿拉善盟勞動模范、阿拉善盟第六屆道德模范、第八屆內蒙古自治區道德模范、內蒙古自治區勞動模范。
褚建華說:“作為內蒙古自治區勞模,我深感這份榮譽既是認可,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保持精益求精的態度,立足崗位深耕技術創新,帶頭攻克生產一線的難點堵點。同時,主動發揮傳幫帶作用,毫無保留地分享經驗,帶動團隊共同成長,打造一支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隊伍。更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為企業提質增效、推動行業進步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用實際行動讓勞模精神在崗位上持續發光發熱。”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從工段長到鉀鹽車間和環保車間主任,褚建華的身份不斷變化,但是他的本色卻一直沒有變,他滿懷熾熱與愛堅守一線,用擔當、盡責、奉獻詮釋初心和匠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