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美博弈已成為全球焦點。如果說貿易戰是兩國交鋒的第一戰場,那么“科技戰”則是更具戰略意義的深層較量。這不僅關乎兩國核心競爭力,更將重塑未來全球科技格局。
“科技戰”源自全球化退潮
2008年金融危機成為世界經濟格局的轉折點。此前,經濟全球化如日中天,世界貿易額占GDP比重持續攀升,2008年達到頂峰后卻開始震蕩下行。全球FDI流量除以GDP的比例更是呈現單邊下降趨勢,即便從絕對值看,全球投資規模也在萎縮。這種“有限全球化”的態勢,為中美“科技戰”埋下了伏筆。
從經濟層面看,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速通道,主要經濟體普遍面臨發展困境。雖然美國在發達國家中表現最佳,其GDP占世界比重回升至25%以上,但其增長高度依賴債務驅動與美元霸權。而中國在全球制造業產出中的占比已達35%,超過美國及其他九個發達國家的總和,這種發展態勢讓美國感受到壓力。
美國從經濟焦慮到戰略恐慌
美國對中國發起“科技戰”,首先源于其對經濟霸權的維護。特朗普政府秉持“美國不應有貿易逆差”的錯誤邏輯,將貿易失衡歸咎于他國“不公平競爭”。這種思維延伸到科技領域,便演變為對中國技術進步的刻意打壓。美國試圖通過加征關稅和限制技術出口等手段,遏制中國產業升級,以維系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頂端地位。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戰略安全的考量。美國將中美關系視為“師徒關系”,卻發現“徒弟”不僅學得快,還難以掌控。從華為5G技術到半導體產業,中國在關鍵領域的突破觸動了美國的敏感神經。在美國前貿易代表辦公室對中國加征的關稅中,近10%的產品中國對美零出口。這種“預防性關稅”暴露了其真實意圖——阻止中國利用美國市場發展新興產業,避免“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局面。
美國國內的社會矛盾也助推了“科技戰”的升級。美國是發達國家中收入分配差距最大的國家,民粹主義興起使得政治精英將國內矛盾外化為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他們試圖通過制造“中國威脅論”,轉移民眾對國內貧富分化、產業空心化等問題的注意力。
中國應對之道:在開放與創新中破局
面對“科技戰”,中國展現出了戰略定力與應對智慧。一方面,中國持續推進外貿多元化,發展中國家在我國貿易中的占比已接近50%,減少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另一方面,中國企業積極“出海”,通過海外投資繞開技術壁壘,展現了強大的適應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國加快了自主創新的步伐。在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中國加大研發投入,完善產業鏈布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推進,使得中國在生產端的實力不斷增強,美國在供給側“卡脖子”的空間逐漸縮小。這種“練內功”的策略,為應對“科技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總之,中美經濟的深度融合決定了完全“脫鉤”不現實。從增加值角度看,中美通過第三方的間接依賴仍在提高,中國隨時歡迎美國回到合作的軌道上來。對中國而言,擴大內需、推動消費升級是破解外部壓力的關鍵。中國正在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的道路。(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WTO研究院院長)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