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五、中國第一。
6月12日,全球知名創新生態系統研究機構Startup Genome發布《全球創業生態系統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公布全球40個領先創業生態系統。報告顯示,硅谷持續排名首位,紐約、倫敦、特拉維夫位列第2-4位,北京排名較上年提升3位,與波士頓并列第5位,北京也成為中國唯一進入全球TOP 5的城市。
何以是北京?
用新質生產力“打頭”,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壓“陣”,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6月16-20日,記者跟隨“活力中國調研行”北京市主題采訪團走進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以報告內容為參照,看到了北京科創熱辣滾燙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北京速度——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76秒,下線一輛車,這是小米造車的“分秒速度”;
9分鐘采集+2小時訓練,這是集思科技一個AI主播的“誕生速度”;
單日最大分揀量可達10萬件,這是新石器無人車的“黑燈速度”;
每3天發射一顆星,這是銀河航天從“造星工廠”到太空織網的“銀河速度”;
十日三捷,這是星河動力“谷神星一號”運載火箭的“勞模速度”……
北京科創風馳電掣的“加速度”,令人驚嘆。
6月16日,小米汽車超級工廠會議室,座無虛席。
“僅用14個月時間,小米汽車工廠就建成投產,背后靠的是北京有關部?的指導與幫助。”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向記者介紹,小米汽車的成功離不開北京的營商環境和產業基礎。
“感謝北京這?創新沃?,感恩北京孕育了小米,成就了小米。”雷軍說。
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10.09億元,同比增長36.68%。2025年第一季度總收入同比增長129.9%,達到3.8億元……6月19日,記者在中關村展示中心常設展區看到,北京諾誠健華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新藥集中亮相。
“依托北京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豐富的科創資源,公司發展迅速,在自主創新研發的基礎上,國際化布局正在穩步推進。”該公司傳播執行總監陸春華告訴記者,中關村論壇年會的國家級平臺為其打開了國際展示通道,顯著提升了創新成果的國際影響力,加速了企業全球化進程。
“北京擁有充足的科研資源,便于產品和設備在應用評測階段獲得來自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等多方的專業評價,疊加政府在人才政策、產業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這是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在展區,北京層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總經理劉鐵夫介紹,自2020年正式成立,該公司專注生命科學儀器研制,成功打破外國品牌在高端光譜流式設備領域的長期壟斷,實現了我國高端科學儀器從依賴進口到反向“出海”的跨越。
在北京,平均每天新注冊科技型企業超300家。2024年,北京推出超250項營商改革舉措,新增市場主體28.7萬戶。
報告指出,在科技企業培育方面,2024年8月,北京宣布將市級專精特新科技企業數量增至1萬家以上。為此,北京出臺綜合性政策包,推出10項專項舉措賦能專精特新企業。
2024年底,北京實現“雙破萬一過千”目標,即專精特新企業突破1萬家、總營收突破1萬億元,國家級“小巨人”企業突破1千家,連續3年保持全國“小巨人”第一城地位。
獨角獸企業數量是衡量地區創新能力與創新生態的重要指標之一。截至2024年12月31日,北京共有獨角獸企業115家,總估值達5949億美元。報告顯示,北京活躍獨角獸企業數量達61家,遠高于全球平均值4家。
北京氣象——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報告指出,北京擁有雄厚的創新基礎,并已成為領先的科技和創新中心,其在人工智能驅動的數據分析、生命科學以及金融科技領域的快速發展贏得了國際認可。
在北京為期5天的“活力中國調研行”中,這一結論讓記者感受深刻。
由1個雷達、1個“抓手”、12個高清攝像頭等零件組成的模組在機械臂的揮舞下漸漸“蘇醒”……15分鐘后,這個“大腦”將會裝上貨箱開始上路工作,這是新石器無人車工廠的日常,也是目前我國自動駕駛領域發展的一個縮影。
“無人化”實驗室模式,可以24小時無人值守運行,精度可達微升級別,誤差率低于1%:展示的AI+自動稱重模塊能自動操作機械臂完成取樣、移液、劃線、稱重、復位等動作,可根據檢測結果進行自學習、自進化,后續還可實現全過程無人化的檢測……AI自進化稱重機器人,是北京戴納實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化實驗室的一個標準模塊,AI+無人化實驗室已廣泛應用于試錯性研發工作和重復性檢測工作,展示了中國實驗室在自動化領域的創新實力。
“植入式”智能腦機系統“北腦一號”:將128通道的柔性高密度薄膜電極通過手術方式,貼敷在患者硬腦膜外,即可采集患者腦皮層信號,進而通過意念控制外部設備,幫助行動不便的患者實現自主活動,或者幫助言語障礙患者重新“說話”……5例成功案例,腦機接口在北京已從科幻變成現實。
從2021年首個超大規模中文預訓練模型“悟道1.0”,到登頂世界最大參數模型的“悟道2.0”,再到2023年全面開源、具備六大多模態能力的“悟道3.0”,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以下簡稱“智源研究院”)一步步打破技術邊界,用“悟道”系列開啟我國的大模型時代。
今年6月初,智源研究院又發布“悟界”系列大模型,把人工智能從數字世界拓展至物理世界。
智源研究院、智譜華章、面壁智能……東起學院路、南至知春路、西達萬泉河路、北至清華西路-清華東路,在北京市海淀區這塊約9.5平方公里的方寸之地,群英薈萃。
在這里,前沿理論被提出、重大模型被訓練、全球性的原創成果不斷涌現;在全球競逐中屢創突破和“第一”,以“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全景呈現了“全球開源共享之都”和“人工智能第一城”的蓬勃生長態勢。
報告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數據與分析領域,北京擁有46家上市人工智能企業,總市值達5909.6億美元。
北京以中國陸地面積約0.17%的土地,匯聚全國40%的人工智能企業。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企業突破2400家,核心產業規模近3500億元,均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第一城”。
北京動力——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報告認為,政府的有力支持、頂尖高校的智力支撐以及蓬勃發展的資本市場是北京創業生態系統創新發展的強勁引擎,為培育中國下一代全球領軍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了解到,北京著力構建高精尖產業結構,壯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成效顯著。
北京發揮8支政府產業投資基金逆周期調節作用,投資金額19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08億元。累計出臺40多項產業政策,形成了3個萬億級和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
加快發展人工智能,備案上線大模型132款、數量全國第一;實施“AI+”行動,研究制定AI+新材料、AI+醫藥健康等政策,建設20家AI應用場景聯合研發平臺。
提升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能級,出臺第三輪協同創新行動計劃,在細胞與基因治療(CGT)、腦機接口、合成生物制造等領域前瞻部署重大專項,2024年醫藥健康產業收入突破萬億元;今年以來共有10款創新藥械獲批上市,居全國第一。
在商業航天領域,設立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創新中心,謀劃并推進太空算力星座重大工程,吸引集聚近400家商業航天企業,產業規模超2600億元。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人才是創新的基石,是推動原創性、顛覆性創新的第一資源。設立北京中關村學院與中關村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北京率先在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培養上的突破性實踐。
“3個月完成選址、建設、學生遴選等工作,以‘超常規速度’詮釋‘中關村效率’,體現了國家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高度重視,更展現出深化教育科技改革的堅定決心。”北京中關村學院院長、中關村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長劉鐵巖感慨。
截至2025年6月,北京中關村學院已招收博士生600名,建設了近200人的全職和兼職教職員工隊伍,開展了31項有組織的科研項目,已建設6個聯合實驗室和聯合研究中心,并啟動7個籌建項目。
向著科技創新的塔尖上下求索,瞄準產業創新高峰全力攀登,激揚創新活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硬實力”……這,就是令人向往的、熱辣滾燙的科創北京。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