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博士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以下簡稱博創賽)中,徐少鋼算是個特殊的存在。他用數十年光陰,在機械智能制造領域積蓄深厚的技術家底,成為從大型工地現場走出來的最有經驗的“新”創客。
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春風吹遍南粵大地。當時,中國經濟建設方興未艾。“60后”的徐少鋼選擇出國深造,并扎根于大型工程機械制造領域。數十年磨礪造就閃光履歷。在大型工程機械制造領域,徐少鋼擁有多項國際級技術專利,成為一名資深的機械智能專家。
機械智能與人工智能有何不同?“一個控制終端,一個編寫程序。”徐少鋼說,機械智能的研究根基,在于預先設計機械傳動原理,而不是依賴人工智能編寫的程序和傳感器信號識別,大型工程機械出現事故前,機械智能可通過元器件的聯動瞬間感知,并自動實施解決方案。
作為工業化進程中的一項重要技術,機械智能制造以其高效、精準、智能化的特點,極大提升了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然而,目前在中國,機械智能技術仍是“無人區”。
徐少鋼與中國旅美科協工程學會會長陳立強一道,著力將機械智能制造理念引入國內,并推動基于機械智能設計方法建立的大跨度上土挖掘機系統在國內的實施。通過精確的算法和數據分析,挖掘機在復雜工況下的高效作業得以實現。與傳統挖掘機相比,這一系統具有更高作業效率、更低能耗和更佳環保性能,極大提升了我國工程機械領域的競爭力。
2019年回國后,徐少鋼開始為自己的機械智能產品尋找市場立足點。但是,“創業這件事,的確有一定難度。”
現實的第一道難題是共識。在源頭設計上,研發人員并不具備先進的機械智能制造理念,終端產品與國外同款相差甚遠。此外,創業門檻對徐少鋼來說也是一道坎兒。
博創賽為徐少鋼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機會。在他看來,廣東作為經濟大省、制造業大省,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擁抱蕓蕓創業大眾,推動大灣區科技二次創新,實現地區二次創業。“參賽前我多次問,有沒有年齡限制。當了解到有諸多發展機會、揭榜領題規則,我下定決心參加。”
通過大賽,徐少鋼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中國將來西部大開發都是土方工程,建水利、建運河,還有礦山、挖超大深基坑的水庫,這些都需要用到大型工程機械智能。”他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