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仿生手臂精準控制杯子擺放與堆疊,仿生鼻芯片快速檢測工廠廢氣泄漏,6G技術賦能智慧產線實現亞毫秒級魔方復位……9月5日,在全國科普月媒體開放日活動上,記者參觀“科創筑基·科普惠民”創新成果展時發現,一批實驗室科研成果正走出“高墻”,以直觀可感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拉近公眾與科技的距離。
作為科普月主場的活動之一,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展出的“科創筑基·科普惠民”創新成果展匯聚了30余個科研團隊的智慧結晶,以“可觀看、可傾聽、可互動”的形式,首次集中展出一批科技成果轉化的“首臺套”創新展品。
衣服也能發光、充電?在展臺壁櫥中,一件白色衛衣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這是復旦大學彭慧勝院士團隊帶來的前沿科技成果。
復旦大學陳培寧研究員解釋道:“這不是普通衣物,上面縫制的電子纖維可將日常服裝變為電子產品。”該類纖維內含多種微觀結構,在通入交流電后能夠發光。電子器件的纖維化發展,可以讓織物變身為電池、顯示屏甚至傳感器。“也許未來,衣服能集成我們日常所需的所有電子應用,人們甚至不再依賴手機。”陳培寧說。
在展覽的另一端,兩個柔性機械臂正在流暢地完成魔方抓取、個性化激光雕刻、魔方復原等動作,整個流程僅用時90秒。
這是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電信研究院)自主研發的6G賦能智慧產線。該產線最大亮點是深度融入6G技術,不僅實現了亞毫秒級超低時延的魔方復位控制,還具備支持高密度設備協同作業的能力。中國電信研究院工程師肖麗云介紹,目前,該產線已通過離散制造場景的實際測試,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技術范本。
走在展廳,記者看到,來自不同研究團隊的科研人員站在展臺旁,耐心為觀眾講解技術原理,演示操作過程,不少家長和孩子圍攏在展品前親身體驗。
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郭哲表示,過去科學家和工程師來館多以短期學術報告為主,形式較為單一。如今,館方積極邀請科研人員走進展廳,面對面為公眾講解科學原理,并集中展示其成果的實際應用,真正推動了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同等重要。
在這次展覽上,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也正加快走向實用階段,惠及百姓生活。
上海交通大學谷國迎研究團隊研發的“軟體神經假肢手”具有柔順、輕便和低成本的優勢。相比傳統剛性假肢,這款仿生假肢能幫助截肢患者輕松完成握蛋糕、拉拉鏈、倒果汁、搭積木等日常活動,顯著提升生活質量。
有害氣體不僅危及人體健康,還會破壞生態環境。香港科技大學范志勇教授團隊研發的仿生鼻芯片,能夠高效檢測工廠廢氣泄漏、檢測空氣質量甚至輔助疾病診斷,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通過集中呈現這些前沿科技成果,公眾能夠直接了解科研一線的工作,感受科學研究的獨特魅力。”郭哲表示,本次展覽旨在推動科技傳播從單純的知識普及,邁向科學文化培育和創新精神塑造的新層次;希望通過全面展現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實踐,全方位講好新時代科技創新的中國故事。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