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的土地上,麥浪早已退去,玉米種早早地被播到了地里。“90后”農場主王偉站在地頭,用平板電腦操縱著滴灌系統。他的眼前,穿梭在玉米行間的黑色滴灌帶就像一條條“毛細血管”,將水和肥料精準地輸送到每一粒玉米種的根部。
當下,在東昌府區12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場場由技術知識與田野情懷驅動的農業新圖景正在陸續上演。越來越多的“90后”新農人站出來,摒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場景,轉而積極擁抱新技術、新模式、新品種,在廣袤田野上書寫著現代農業的嶄新篇章。
我想包個山頭,待一輩子
常年從事農業勞作,35歲的王偉皮膚被曬成了古銅色,原本茂密的頭發也略顯稀疏。在古銅色的外表下面,是王偉熾熱的好奇心。
在王偉的農場里,各式各樣手工改造過的農機設備引起記者的注意。王偉說,買來使用不順手的設備,自己都要進行優化改造。他指著眼前的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這也是我捯飭出來的”。
“通過應用水肥一體化,每畝可節省澆水施肥人工成本30—50元,可節約用水1/3以上。還可節約用肥20%到30%,大大提高了肥料利用率。”王偉說。
眼下,正值蜜桃上市季節,32歲的劉偉在自己開辦的源遠種養家庭農場里,忙得不可開交。
“石黃果”蜜桃是劉偉的最愛。這種聞著像香蕉,吃著像芒果的果子,讓劉偉愛上了桃園。6年前,作為計算機專業大學生,劉偉在北京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但生性喜歡自然的他,放不下田園生活的理想。于是,他回到了東昌府區。
劉偉說:“我喜歡田園生活,如果咱當地有山有水,我就想包個山頭,給我聯上網絡,我可以待一輩子。”
2022年,劉偉成立了家庭農場,可是連續兩年遭遇大雨侵襲,導致桃子未能達到預期的口感。這促使他轉變思維,買來烘干設備,創新推出黃桃干或者黃桃罐頭等深加工產品。這些產品不僅賣出去了,口感和味道也得到了客戶認可。
總結起來,劉偉說,一條路被堵住了,轉而開辟另一條路,這是“90后”新農人異于父輩的地方。
在經營模式上,劉偉做得也與眾不同:他引進半機械化設備,將傳統4人5天的噴藥作業優化為1人1.5天完成;日常雇傭5名員工進行園區管理,農忙時帶動30余名村民就業。
從軟件開發到農業種養,這種跨度,反而讓劉偉沒有了“包袱”。2023年,他申請了商標品牌,產品價格也提高了3倍。從2023年開始,他又做起了線上銷售,打造網紅產品,并賣到了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為鄉村振興蹚出了新路子。
“90后”活躍在農業戰線上,成了“意見領袖”
鼓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探索“尋找鄉村振興合伙人”行動,明確“鄉村振興合伙人”可在項目報批、資金補助、信貸扶持等方面給予優先安排……鼓勵年輕人創新創業,聊城下了不少工夫。被吸引返鄉的“鴻雁”群體中,“90后”郝洪樂也是其中一員。
在被譽為“中國葫蘆第一村”的堂邑鎮路莊新村,95%以上的人都在做葫蘆生意,這讓年輕的郝洪樂有了返鄉創業的念頭。他辭掉了月薪過萬的工作,回鄉租了5畝大棚,在溫室內嘗試種植葫蘆。
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郝洪樂告訴記者:“我父親就種葫蘆,過去多是種一些老品種,比如美國小葫蘆、中號葫蘆、白皮葫蘆等,每畝地的收益才一兩萬元。”考察市場后,郝洪樂選擇了天津嘴葫蘆這種附加值高的新品種葫蘆。他的理由是:天津嘴作為一種手把件,很受文玩人士的喜愛。別看只有10來公分大小,品相好的素葫蘆一只能賣到上百元。
這種葫蘆經濟附加值高,但要求的技術高,種植起來難度大。但這難不倒上進的年輕人。掌握了種植技術之后,郝洪樂種植的天津嘴葫蘆,每畝收益能達到七八萬元。此外,他還利用淘寶、快手等自媒體電商平臺進行直播帶貨,推動東昌府葫蘆走向全國,走出海外。
“東昌府區不斷完善鄉村振興人才綜合性教育培訓體系,實現高素質農民的分層分類管理,解決農技推廣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曉珍說,2024年全區共培育高素質農民493人。
如今,在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的賦能下,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抱負的新農人如今活躍在東昌府區的農業戰線上,在產業發展、示范帶動方面成了“意見領袖”,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