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查娜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增列了29種新專業。其中,華南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增設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備受關注。今年9月,這些院校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將迎來首批本科生。這為低空行業人才缺口嚴重的現狀帶來曙光。
根據中國民航局數據,到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預計將達2.5萬億元;到2035年將進一步攀升到3.5萬億元。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隨著低空經濟“風口”臨近,培養能“上天入地”的復合型低空行業人才,將成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核心引擎。
最稀缺復合型人才
發展低空經濟必須破解人才結構失衡困境。過去依賴職業院校培養的“飛手”僅能滿足基礎操作需求,而研發、運維等高端人才缺口巨大。
據了解,華南理工大學等6所高校依托各自學科優勢,將構建“六邊形戰士”培養體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憑借“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3個雙一流學科,以及全國唯一直升機專業,形成旋翼飛行器領域獨特優勢;北京郵電大學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為核心,打造低空信息傳輸、無人機遠程監控等技術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動5個一級學科,構建“低空領域總指揮”人才培養模式,涵蓋飛行器制造與空域管理全鏈條。
在日前舉行的2025低空技術與工程大會上,多位高校專家學者就低空產業人才培養的創新和實踐進行了探討。中國民航大學空中交通管理學院副院長魏志強認為,與成熟行業不同,低空產業處于新興階段,行業的不斷變革對人才的需求也更為復雜。低空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是兩端。一是需要高端、高層次人才,低空產業很多標準沒有界定,這需要高端人才到企業里去。企業需要的人才,常規培養是無法滿足的;二是需要技能型人才,比如無人機“飛手”、無人機設計、生產制造人才等。
去年,北方工業大學和北京市延慶區政府一起成立了無人機學院,解決低空經濟領域人才稀缺問題。北方工業大學無人機學院院長董哲介紹說,到2024年年底,國家實名制認定的無人駕駛飛行器有237萬臺,但是有飛手證的“飛手”僅有22萬人。據保守估計,至少有100萬無人機飛行操作人員的人才缺失。此外,無人機相關的運行管理人員,比如做無人機的空管、調度人員,包括審定與認證人員,低空法律法規的制定人員,這些領域目前都處于空白。
“現在大量稀缺無人機的專業技術人員,因為現有的高校體系,之前做低空經濟,很多都是從民航等其他領域轉型到低空的航空器。但實際在技術上,相互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從低空技術的角度來看,包括飛行器的設計、材料、飛控、通信導航、相關聯的人工智能,其實都是有大量技術人員的缺失?!倍鼙硎?,最缺的是復合型人才,尤其是本科層面。相關人員除了了解無人機低空經濟的關鍵技術以外,還要懂這個行業,比如從事測繪,要懂遙感測繪的技術;從事應急的,要對安全科學技術有一定的了解。
產學研協作
打通“最后一公里”
除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如何推動高校技術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業界討論的焦點。據了解,多所高校與頭部企業深度合作,打造低空人才“課堂-實驗室-產業”閉環培養模式。例如,北京郵電大學聯合第三代互聯網實踐教學平臺,構建空天地一體化實驗環境,支持無人機自主避障等智能算法研發;西北工業大學實施“總師型”人才培養計劃,聚焦智能綠色互聯技術;華南理工大學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網絡,在物流、應急救援等場景開展無人機應用實踐,學生可參與順豐無人機跨海運輸等真實項目。
魏志強認為,關鍵要推動技術的熟化。他談到,目前低空產業從技術成熟度上講,高校一般做到1至3級或者4至5級,但企業需要的是7至9級。技術熟化是實現技術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應用的核心過程。
董哲表示,實現低空產業的穩健發展,需要人才、企業和市場形成閉環。企業和高校要步調一致,高校與企業要共創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這些人才最終可以獲得企業的認可,形成正向循環。同時,政府需給予這一領域更多政策扶持,推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一行業,更好地創新創業。
低空經濟是技術、政策、市場,三重驅動的復合型產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沈映春認為,人才的培養是綜合性的,要從頂層設計開始全方位創新。高校人才的培養要根據形勢需要、市場需要以及產業需要做調整,無論從學校的頂層設計還是師資的配備,包括課程體系的搭建以及培養模式,都要圍繞這個中心進行。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