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每畝6030.6斤的產量,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蒜農楊春玲奪得了“高產王”桂冠。這是6月21日,發生在2025中國大蒜年會上的一幕。作為本屆大會的重要環節,楊春玲在解讀奪冠秘訣時提到了新品種。
“金蒜5號”是楊春玲的秘密武器。金鄉縣大蒜種植協會會長楊建強告訴記者:“‘金蒜5號’大蒜新品種是金鄉通過全球首例‘大蒜電子加速器誘變育種試驗’優中選優培育的功能性新品種,不僅產量高,還抗病、耐寒、抗早衰。”
在金鄉,類似新品種越來越多。
背靠全國科研院所,一口氣推出八個新品種
位于山東省西南部的金鄉縣是全國著名的大蒜之鄉,其大蒜種植歷史已達兩千余年,這里常年種植大蒜60萬畝,帶動周邊種植超過200萬畝,產品出口到1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記者發現,在這里,種蒜早已脫離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敘事,科技實打實地轉化為了現實生產力。
在這里,全球首個智能冷倉通過自動化系統搬運碼放、智能調控溫濕度,存儲成本下降60%,用地節約80%;科技深挖大蒜價值,誕生了大蒜素膠囊、發酵黑蒜、蒜氨酸口服液等9大系列105種深加工產品,附加值增長了數十倍;眼下,當地政府正推動科研企業結合AI藥物研發、抗體偶聯技術,探索大蒜在抗癌、抗菌領域的臨床應用,為金鄉大蒜尋求更高附加值。
“大蒜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環環相扣的系統工程。”金鄉縣委書記鄭士民向記者表示,他們以鏈式思維聚合優勢,以科技創新驅動變革,不負“世界蒜都”盛名。
生長周期可縮短5至10天、田間管理成本降低15%以上……這是金鄉紫皮早熟大蒜新品種“金蒜5號”呈現出來的部分數據。
楊建強向記者介紹,金鄉推動大蒜產業鏈向前端延伸,聯合中國科學院、山東省農科院等科研機構,構建了“產研學用”一體化育種體系,應用太空育種、基因編輯、脫毒種苗等技術,已培育篩選出8個適種新品種。
據了解,金鄉縣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科院等4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戰略合作關系,柔性引進院士9人、行業專家教授80人,建成運營“中國大蒜功能食品研究中心”“山東省營養與健康食品創新中心”,打造山東省大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院士工作站等24個高能級科技研發平臺,擁有68項大蒜全產業鏈國際自主知識產權。
科技護航,金鄉大蒜出海
記者在大會上采訪時,一款“零添加”鮮蒜蓉產品引人注意,這是由山東鑫諾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所研發的產品。
“我們與中國科學院、齊魯工業大學等合作,解決蒜蓉保存防腐問題,以‘0添加香精、色素、防腐劑’為研發核心,破解了行業技術難題。”該公司銷售總監湯奇偉表示,該產品已穩定供應山姆超市。
為延伸大蒜產業鏈,金鄉引入世界500強企業新加坡奧蘭、美國喜萬年、北京首農等7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培育102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年加工大蒜300萬噸以上。
“全國首個智能冷倉就在我們園區,它比常規冷倉大10倍,存儲成本下降了60%。”金鄉蒜通天下產業園負責人周春亮介紹,這座智能倉由自動化系統完成搬運碼放,智能調控溫濕度,較普通倉庫節約用地80%。
據了解,金鄉目前已建成標準冷藏保鮮倉儲庫5000余棟,推廣應用RFID、傳感器、移動通信、信息處理等技術裝備,打造了全國“農產品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冷藏保鮮倉儲能力突破500萬噸。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會吸引了眾多大蒜進口國駐華使館代表以及國際蒜企參與。
“2024年中國大蒜出口總額達31.5億美元,其中6.98億美元的大蒜出口到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駐華大使館貿易參贊韓普迪表示,印度尼西亞已成為從中國進口大蒜的第一進口國。他的愿望是兩國不僅可以深化貿易合作,還可以深化供應鏈管理、農業物流投資和農業技術知識共享等領域的合作。
國際局勢變化、匯率變動、海運價格起伏……金鄉大蒜“出海”之路并非坦途。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穩的建議是:“充分運用政治風險保險和結構性融資工具,積極防范和化解海外經營風險。”
如何更好地挖掘大蒜的藥用價值?中國藥科大學中藥學院原院長、教授余伯陽的觀察是,金鄉將依托自身在大蒜產業領域的獨特優勢,推動大蒜醫藥創新,結合AI藥物研發、抗體偶聯技術等前沿科技,實現大蒜產業從傳統加工向“醫藥+科技”深度融合的轉型升級。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