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記者從海南省科學技術廳獲悉,海南大學海洋清潔能源創新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重大突破,研發的“智能納米盾牌”技術使鋅電池在天然海水中待機時長達4268小時約178天,壽命較未保護電池提升16倍,成功攻克海水電池鋅負極腐蝕難題。該成果日前發表于《先進材料》,標志著我國在海水基儲能技術上邁出了從“實驗室”走向“深藍”的重要一步。
水系鋅電池因安全廉價被視為大規模儲能優選,而直接采用天然海水作電解液的“海水基電池”,更因“就地取材”的成本優勢備受關注。團隊負責人、海南大學教授田新龍表示,海水中氯離子腐蝕性強,會引發鋅負極腐蝕、析氫反應及鋅枝晶生長,導致電池性能快速衰減,這是行業核心瓶頸。
該團隊創新性采用工業成熟的超聲波噴涂技術,將廉價乙酰丙酮鋅(ZA)材料制成不到10微米的涂層,為鋅負極構筑“雙重防線”。該涂層表面帶負電,可與氯離子同性相斥阻擋腐蝕;同時對鋅離子親和力強,引導其有序沉積避免枝晶生長,實現腐蝕阻隔與離子高效傳輸的平衡。
團隊骨干、海南大學副教授史曉東介紹,這項技術應用前景明確,可適配海上風電、光伏項目建設長效儲能站;為海洋牧場、深海網箱的傳感器及通信基站供電;還能助力島礁供電,降低對柴油發電和淡水的依賴。超聲波噴涂工藝成本低、易規模化,為產業化奠定基礎。該研究推廣后有望為海洋能源供給提供新方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