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日從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南工大”)獲悉,該校科研團隊采用“全真空熱蒸發”技術,制備出0.066平方厘米的鈣鈦礦光伏器件,光電轉換效率高達25.19%,且該器件在持續工作超過1000小時后,性能依然保持在95%以上。同時,此方法制備的1平方厘米器件,效率也達到23.38%,展現出較大的產業化潛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目前在國際上,實驗室最常用的光電轉化制備方法是溶液法,譬如旋涂、涂布等。”論文第一作者、南工大博士生徐雨田介紹,“溶液制備過程中,通常會使用到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亞砜等有毒溶劑,這對健康和環境不友好,也限制了大規模生產。”
論文通訊作者、南工大副教授郭慶勛解釋,此次研究中,團隊采用的“全真空熱蒸發”技術,像在真空罐里“蒸鍍”薄膜。它將原材料加熱,使其以分子或原子的形式“飛”到基板上,均勻凝結成膜。這種方法全程無溶劑,工藝控制精準,膜層均勻致密,被認為是將高性能鈣鈦礦光伏器件從實驗室推向生產線的“理想候選人”。
如何在均勻成膜的基礎上,提高光電轉換效率,成為團隊攻克的又一難題。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南工大教授陳永華說,團隊創新性地采用了“反向逐層”沉積策略。
“傳統做法可能是先鋪金屬鹵化物的‘磚塊’,再澆甲脒氫碘酸鹽的‘水泥’;而我們反其道而行之,先沉積‘水泥’,再沉積‘磚塊’。”陳永華說,這一順序結合一種自組裝分子,可以在后續退火時,極大促進固態原料之間的相互反應和擴散,最終“生長”出高質量的鈣鈦礦晶體薄膜。
借助這些獨特技術,團隊攻克了鈣鈦礦光伏器件效率瓶頸,將小面積電池效率提升至25.19%,更實現了器件的工作穩定性。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表示,“此項成果,不僅刷新了全真空熱蒸發技術的世界紀錄,也為未來進一步優化工藝、提升器件性能、規模化制造更大面積高效、穩定、環境友好的鈣鈦礦光伏器件提供了科學基礎。”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