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人工神經元,能夠模仿生物大腦細胞的電化學行為。這一成果標志著神經形態計算技術的突破,有望顯著縮小芯片體積、降低能耗,并推動通用人工智能(AI)的實現。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自然·電子學》雜志。
這種人工神經元不同于傳統的數字處理器或硅基“類腦芯片”,它能真正模仿生物神經元的運作方式。在大腦中,神經活動由化學物質觸發。而在這種人工神經元中,化學反應同樣能驅動信息處理。也就是說,它不是用公式去“模擬”神經元的行為,而是通過物理過程去“復制”大腦的機制。
在生物系統中,大腦通過電信號與化學信號共同完成信息傳遞。神經元先產生電信號,這些信號在突觸處轉化為化學信號,再由化學信號激發下一個神經元形成新的電信號,實現神經活動的連鎖反應。
研究團隊此次采用一種被稱為“擴散憶阻器”的新型器件,首次在物理層面上高保真地再現了這一過程。擴散憶阻器的工作機制依賴于離子的擴散和記憶效應。與傳統基于電子流的晶體管不同,離子的運動更接近大腦中神經元的自然活動,使得學習可以直接在硬件層面發生。
這種新型人工神經元不僅在能源利用方面極為高效,還在結構上大幅簡化。研究團隊表示,一個擴散憶阻器人工神經元僅需一個晶體管的空間,而傳統設計通常需要數十至數百個晶體管。這樣的創新意味著未來芯片的體積和能耗都有望減少幾個數量級,為構建更緊湊、更節能、更接近人腦效率的人工智能系統奠定基礎。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