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烏得勒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直接觀測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亨廷頓病等癡呆癥相關的蛋白質團塊的生長過程。這一突破標志著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檢測領域的重要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癡呆癥的核心問題在于,其病理過程早在確診前數年就已悄然啟動。有害Tau蛋白在大腦中緩慢持續地積聚,形成淀粉樣蛋白原纖維,逐漸損傷神經,而患者在此期間往往毫無癥狀。待到記憶衰退等癥狀顯現時,損傷已難以挽回,治療也因此常常錯過最佳時機,這也使得新藥研發舉步維艱。
研究團隊采用其自主研發的高效蛋白質成像技術,成功捕捉到Tau蛋白質最初形成的微小團塊。該技術不僅能清晰觀測這些團塊,還能測量其長度,從而精確追蹤疾病的發展程度。
該技術圍繞團隊設計的名為FibrilPaint的分子家族展開。這些分子只與癡呆癥患者大腦中積累的Tau蛋白淀粉樣原纖維結合。FibrilPaint是一種22聚體肽,在特定設備照射下,會發出熒光,清晰揭示淀粉樣纖維從微小團塊到成熟結構的變化過程。相較于以往需要復雜預處理的檢測方式,這一技術可直接應用于患者的血液或腦脊液樣本,大大提升了檢測效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