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屏幕上播放著包含自然風光、趣味萌寵、搞笑內容的短片,用于調動患者正性情緒。隨后醫生取出腦電帽,根據AI分析結果,在相應位置放置電極后為患者佩戴,無創調控深部腦區的關鍵核團……10月27日,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余杭院區,該院精神衛生科主任胡少華教授演示了團隊開發的AI引導靶向治療雙相障礙抑郁發作的新療法。這一療法相關論文近期發表在國際精神病學頂級期刊《分子精神病學》。
該論文介紹,胡少華團隊聯合浙大求是高等研究院張韶岷教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將經顱時域干涉電刺激(tTIS)這一無創深部腦刺激技術應用于雙相障礙抑郁發作患者的臨床干預,通過精準靶向大腦獎賞系統的關鍵核團——伏隔核,在短短5天內即實現抑郁癥狀與認知功能的雙重改善。
雙相障礙是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具有高自殺、高致殘、高復發的特征,臨床往往病程呈慢性化,嚴重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患者情感發作更多以抑郁發作為主,伴有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認知下降、睡眠飲食節律紊亂癥狀。目前對雙相障礙抑郁發作主要以心境穩定劑的藥物干預為主,存在起效延遲、應答率低、鎮靜肥胖等臨床痛點。現有的無創腦調控技術受限于物理特征的局限性,無法針對深部腦區的關鍵核團進行精準的直接刺激。
tTIS技術通過在頭部施加兩路具有頻率差的高頻交流電,利用其在大腦深部產生的干涉效應,形成能夠有效調制神經元活動的低頻包絡波。研究團隊納入25名符合DSM-5診斷標準的雙相抑郁患者,并為每位患者構建了基于個體頭顱結構磁共振(MRI)影像的頭部電磁模型,通過自行開發的AI算法模型,計算超過400萬種可能的電極配置,選擇出能夠最大限度將干預電場聚焦左腦伏隔核同時最小化非靶區刺激的最優方案。
臨床試驗階段,患者接受了為期5天、每天2次,共計10次的高強度tTIS干預。結果顯示,干預后患者在獎勵預期階段雙側伏隔核激活顯著增強,且右側伏隔核激活程度與抑郁癥狀改善程度呈顯著正相關。這一發現首次在人體中證實tTIS可通過調節獎賞系統關鍵節點的功能活動而發揮抗抑郁作用,為理解其作用機制提供了直接的神經影像學證據。
“在整個干預過程中,僅報告輕微且短暫的頭皮不適,無任何嚴重不良事件發生,也沒有轉躁風險,證明了tTIS在雙相障礙抑郁發作的敏感人群中具備較好的安全性與耐受性。”胡少華表示,目前團隊已經啟動全國多中心驗證性臨床研究,為tTIS臨床廣泛應用提供更多科學依據,期待這項技術在未來能給雙相情感障礙患者提供新選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