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外學子來做客》交流會第五期在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四季庭院舉辦。本次交流會的主題是“‘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成‘人’”。來自北京大學及國外多所高校的專家、學子,通過主題分享、案例分析、教師評述與圓桌對話,共議AI時代教育的本質與未來方向。

解構核心:厘清教育本質與AI的深層關聯
交流會伊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賈積有厘清了“教育”與“自然智能”的核心概念。他指出,教育是提升學習者自然智能的動態系統,由學習者、教師、媒介、內容、教學法五大要素構成,覆蓋家庭教育至終身學習全場景,其中自主學習需兼顧“學什么”與“怎么學”,極具挑戰性。人類自然智能包含感知、行為、記憶、思維、語言五大維度,可通過不同學科提升,如體育、音樂強化感知智能,數學、自然科學培養邏輯思維。
談及AI,賈積有表示,人工智能是通過機器模擬人類及生物自然智能的技術,已在知識工程、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等領域取得突破,部分技術水平媲美人類頂尖專家,“此背景下,需持續思考教育與AI的關系”。
北京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王小塞從哲學視角切入“教育如何成‘人’”。他提出,“培養人性”是AI時代教育的重要目標,但“人性”不能僅靠生物學定義——從“人機接口”等前沿設想,到日常依賴AI外包決策、轉移精神勞動的現實,均讓“人類本質”的界定更復雜。他強調,AI時代應對挑戰的關鍵,在于持續追問“什么是人”“作為人意味著什么”,并守住“真實感”與“自我掌控感”,避免人類在技術依賴中迷失。
實踐探索:AI重塑學習模式與教學實踐
當前,AI正深度改變課堂實踐,多位學子分享了AI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案例。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黃艷介紹,“城市科學”課程中,AI助手構建138個核心概念的知識圖譜,準確率達89.5%,為教師釋放設計課堂中深度學習時間;寫作課程里,AI化身“認知互動伙伴”,引導學生反思推理過程;部分課程還借AI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應用能力。

結合自身經歷,黃艷分析了生成式AI的優劣勢:其在總結復雜概念、制訂個性化學習規劃、優化學術語言、轉換代碼等方面效率顯著,但存在“幻覺”(生成虛假信息)、信息失真、“隱性宣傳”等風險。她特別指出,人文社科領域中,AI已從“信息檢索”轉向“認知協作”,可輔助解構學術著作框架、生成參考文獻,但核心局限是“輸入決定輸出”——無法自主提問題、驗真偽,更替代不了人類的思考樂趣與創造洞察,“AI改變學習‘方式’,但永遠無法替代學習‘意義’”。
南洋理工大學國際交換生李芝瑩分享新加坡“教育科技總體規劃2030”實踐:部分學校開發AI互動活動平臺與藝術創作工具,平均為教師每周節省超2小時備課時間;據OECD調查,75%的新加坡教師使用AI教學,新加坡教育部同步建立風險防范機制,應對AI可能出現的錯誤,為技術安全應用提供保障。
利弊權衡:堅守人文內核,明確人類思考不可替代
在肯定AI價值的同時,與會者也深入探討技術風險,強調教育需堅守人文內核。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研究生雅各布·莫蒂默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本科生劉芷昂圍繞“人類思考的不可替代性”展開對話。
雅各布·莫蒂默引用兩項研究警示“認知卸載”風險:頻繁使用AI與批判性思維能力負相關,且使用ChatGPT的學生在創造力、注意力相關腦區活動減少。他提出,教育需保留“無AI區域”,避免人類因過度依賴AI而喪失深度思考能力,“AI的價值上限,取決于人類自身的理解力。”他強調。
劉芷昂則以“中文房間”思想實驗為喻,指出AI時代教育面臨“空洞學習”的危機——當AI替代人類閱讀文獻、撰寫論文,人類可能淪為“模擬理解卻缺乏真理解”的高效工具。她強調,教育的核心在于對“人類知識目的”的反思能力:AI可執行意圖,但唯有人類能思考“為何而學”“如何生活”,這種反思正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教育不應適應AI,而應讓AI服務于人的成長目標”,這一觀點成為整場交流會的核心共識之一。

教師評述環節,賈積有肯定AI在提升教學效率、促進教育公平中的作用,同時強調教師仍是教育核心——教師的情感交流、價值引領與思維激發是AI無法替代的;王小塞則提出“若AI解決所有問題,人類如何支配空閑時間”,引發對“人類價值重構”的思考;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鄭蕾則指出,AI不僅替代“認知勞動”,還可能奪走閱讀寫作中的“情感勞動”,而“理性思維與道德自覺”構成人類教育的核心價值,任何技術都無法取代。
觀眾互動環節,參會者圍繞“家長參與AI教育對話”“AI與批判性思維”“中小學AI使用差異”等問題討論,進一步凝聚共識——教育重心應投入閱讀、深度思考等“促進人自身成長”的領域,而非依賴技術。
交流會最后,王小塞總結:“‘人工智能’時代,教育如何成‘人’?答案不在某個人的發言里,而在我們共同的探討中。”在AI持續重塑教育的未來,唯有堅守“以人為本”,持續追問與反思,才能讓教育真正實現“成‘人’”的使命。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