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希斌拿著一張薄薄的片狀材料,這邊用上千度的火焰噴射,那邊甚至可用手觸摸。“這是我們的高性能氣凝膠復合材料?!饼R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以下簡稱“齊魯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部氣凝膠材料創新團隊負責人伊希斌說,超級絕熱是該材料展現出的神奇性能之一。
經過近15年研發,伊希斌帶領團隊完成了“基礎研究—配方實驗—性能測試—產品定型—實際場景—產業放大”的全鏈條攻關。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聯盟表示,上述成果總體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兩項關鍵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近日,在山東高校好成果發布活動上,伊希斌團隊與企業簽約,上述新成果將通過新建生產線的形式走向更大的市場。
神奇材料的“三把刷子”
伊希斌的實驗室里不缺各種類別的氣凝膠。這種外表呈淺藍色固體狀,內部含有豐富納米孔隙,被譽為“世界上密度最小的固體”,甚至可以漂在水里。
“它的導熱性僅為普通玻璃的1/39,更具備高剛性、超彈性、高彎曲柔性、抗沖擊性。”伊希斌說。但在伊希斌的實驗室里,氣凝膠更多地藏身在其特有產品中,比如特種車輛上的隔音隔熱板,更加輕薄卻保溫性能突出的建筑材料,高能量密度的天然氣吸附存儲裝備等。
“總體而言,這個成果有三大創新點。”伊希斌表示,之前的純氣凝膠就像一塊酥脆的納米海綿,一碰易碎,高溫下也不耐用;他們“給納米海綿加上了鋼筋”,這樣的新材料可耐1400℃的烈火考驗,強度也提升了6倍以上。
伊希斌團隊核心成員劉思佳博士將第二個創新點比作“快速又精準的定制烘干法”。“氣凝膠傳統制作方法像‘慢火烘培’,耗時長、成本高?!眲⑺技驯硎?,我們的新工藝相當于一臺“智能速干機”,實現了在特定條件下快速完成干燥,把生產周期從3天縮短到14小時,成品率高達99%。
第三個創新點則與應用有關。該團隊核心成員張晶副研究員說,他們建立了一個模型,相當于寫了本氣凝膠“求職手冊”,可根據不同場景來定制其性能。于是,它成功“入職”各種領域:在航天器上充當輕薄可靠的“隔熱服”;包裹輸油管道,成為節能高效的“保溫被”;甚至用在儲能電池里,充當防止熱失控的“安全衛士”……
“在世界層面,我們首次自然‘種植’出納米纖維來從內部增強氣凝膠,相當于給其加入了‘內置鋼筋’,這項技術是國際同行沒能實現的。”伊希斌說,在國內,我們率先實現了氣凝膠微觀結構的精準調控,就像“高級裁縫”一樣,精密制造出最大2.5米、誤差小于半毫米的復雜異形件,解決了“做不精”的產業難題。
“正是團隊有了這‘三把刷子’,才能夠一一化解企業難題?!饼R魯工大材料學部主任郝霄鵬說,校(院)加強有組織科研,圍繞成果“轉得快”“轉得準”“轉得好”,特別支持團隊把技術推出去,所以團隊一頭扎進企業里,根據生產線和市場實際需求來改進技術,跟工程師們擼起袖子一起干,這才把紙面成果變成了有用產品。
破解三大難題 實現了產業化
尖端材料研發從來不容易,早在基礎研究階段,伊希斌團隊就“吃盡苦頭”。
伊希斌團隊成員劉曉嬋說,在基礎研究環節,整支團隊如同“大海撈針”,嘗試了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化學配方和工藝條件,反復調整“溶膠”這個初始材料的反應過程,摸索如何讓這些“納米磚塊”長得更均勻、結合得更牢固?!笆∈羌页1泔垼粋€微小的參數變化,就可能導致整個結構坍塌,前功盡棄?!眲詪日f。
“這個技術到底難在哪?”伊希斌打了個比方:這就像試圖在松軟的豆腐腦內部憑空編織出一張堅固的納米鐵絲網,而且這張網還必須長得均勻,不能把豆腐腦的結構撐破。傳統的辦法是把“鐵絲”從外面塞進去,結果往往是一團糟。該團隊換了個思路,讓“鐵絲”自己從豆腐腦里長出來。
“我們發明的‘原位增強’技術,就相當于找到了神奇的‘種子’和‘養料’,精確控制反應條件,讓納米晶須像竹子的根須一樣,在材料內部自然生長、蔓延,與基體完美融合?!币料1笳f。
在世界范圍內,氣凝膠產業化面臨著三大難題:一是“身子脆”,即材料強度低、高溫下易粉化;二是“做得慢”,傳統干燥工藝耗時長達3天且成品率低;三是“用不起”,成本高昂且難以加工復雜部件。但在“雙碳”目標和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需求背景下,這些問題在業內專家齊心協力合作下也逐步解決。氣凝膠材料發展潛力巨大,應用廣泛,也是“改變世界的十大超材料之首”。
眼下,新材料已經進入加速推廣階段,甚至走向了海外。應用了上述新材料后,美國能流公司給出評價:“我們全球的儲能柜都用上了在中國定制的‘白色電池隔熱片’。它關鍵時刻能阻斷電池熱失控,極大提升了我們儲能系統的安全性,是產品的‘保險絲’?!?/p>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