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三十二屆中國楊凌農業高新科技成果博覽會在陜西楊凌開幕。在農高會上,深圳中農秸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農秸美)展示了“創新高活性酶解聚秸稈木質纖維素三組分分離”技術(以下簡稱三組分分離技術),可將9種主要農作物和植物秸稈廢物完全分解轉化為高價值工業產品,實現零廢棄、低耗能、高值化利用。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各類糧食作物產生的廢棄秸稈超9億噸。目前,秸稈主要利用方式為還田、發電、有機肥等,存在經濟效益低等問題。通過三組分分離技術,可將水稻、小麥、高粱、玉米、蘆葦、棉花、蘆竹、甘蔗渣、竹片等農作物和植物秸稈廢物完全分解,100%轉化為紙漿纖維、萊賽爾纖維和可溶解黃腐酸等工業產品;對比傳統利用秸稈制備紙漿的化學法,該技術在生產過程中,能耗降低70%、水耗減少80%。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堅表示,中農秸美通過“酶-裝備-工藝”全鏈條創新,為生物質精煉提供了標桿范式。“尤其將合成生物技術深度融入農業領域,既破解了原料依賴問題,又培育出新質生產力,對鄉村振興和產業升級具有雙重價值。”
據悉,利用“三組分分離”技術生產的主要產品,以生物基纖維為例,通過合成生物技術生產的生物基紙漿,其抗張指數、撕裂指數、耐折度、灰分等指標與闊葉木漿相似,優于以化學法傳統生產的非木漿國家標準。
“總的來說,我們通過對高活性生物酶及應用場景的技術突破,實現了秸稈木質纖維素組分的三分離,以無污染、低能耗水耗的酶解工藝替代傳統化學工藝。”中農秸美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專家臧立華說,他們以秸稈廢物為原料生產的生物基紙漿,成本比化學紙漿低30%以上;生產的可溶性黃腐酸,可作為有機肥用于農業還田,具有綠色環保、綜合成本低等特點。

目前,中農秸美在安徽宿州建設的2萬噸級產業化示范線穩定運行,產線運行、產品市場、經濟效益均已得到驗證,打通了從實驗室到產業化、再到商業化的全鏈條,形成全產業鏈共贏的商業化解決方案。中農秸美還對設備進行集成創新,研發設計四級酶催化反應核心成套設備及配套設施,實現全自動運行;建立大數據處理中心,構建不同工藝及產品條件下的模型結構,并通過AI技術優化運行方式。
“中農秸美的新技術和新解決方案,將推動秸稈廢棄物處理產業從‘政策驅動’逐步轉向‘市場驅動’。”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說。

在農高會上,安徽中創藍圖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華磊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等4家企業與中農秸美簽署項目戰略合作協議;陜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管委會、河南省夏邑縣政府等分別與中農秸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中農秸美全球首個農業秸稈循環利用示范產業園,將落戶國家楊凌示范區。

據介紹,天士力今年增資中農秸美,以智能制造、產業經驗助力中農秸美產業化拓展,并完善“就近收儲-酶解加工-下游轉化”的產業化閉環,旨在將技術優勢扎實地轉化為產業成果,為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從‘能用’到‘好用’,再到‘高值化利用’,借助生物合成技術,秸稈已從廢物變成寶物。只要我們持續探索、久久為功,一定能讓秸稈物盡其用,為農業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生物燃氣與環境工程中心主任郭榮波說。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