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稀土發光材料學術研討會在湖南省長沙市開幕。新加坡國立大學、悉尼科技大學與莫斯科國立大學等國內外共計230余家單位,涵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產企業及上下游配套機構的專家學者及企業代表參會。

稀土發光材料是稀土科學、合成化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也是稀土產業價值鏈中的“高精尖”環節。

研討會為期3天,設置有大會報告、主題報告、邀請報告和口頭報告共計360余場報告,議題涵蓋發光材料的基礎和理論計算、照明與顯示發光材料及應用、近紅外發光材料及應用、納米發光材料及生物醫學應用等9大方向,內容覆蓋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及產業應用等全鏈條。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洪杰在視頻致辭中表示,近年來,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在稀土納米晶發光調控技術上,突破了尺寸均一性與發光效率難以兼顧的瓶頸,相關成果入選國際頂級期刊年度亮點。在應用轉化層面,高效稀土發光顯示材料成功應用于國產Mini/Micro LED屏幕,讓我國在高端顯示領域擁有了自主核心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當下,正是全球發光材料領域技術變革關鍵期。他表示期望我國科研人員持續深耕基礎研究“無人區”,積極探索稀土發光材料在極端環境下的性能穩定性等關鍵技術,為深空探測、量子通信等國家重大需求提供支撐。同時,他呼吁加強跨學科融合創新,推動稀土發光與人工智能、生物醫學等領域結合,如開發可用于精準醫療的發光探針、借助AI優化材料設計流程等,讓稀土發光的價值延伸到更多新場景。

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委會主任、大會主席林君研究員則透露,“十五五”期間,專委會將重點組織開展三方面工作。一是聚焦顯示照明、生物醫學等高端應用領域,突破稀土發光材料性能瓶頸,推動其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戰略領域的深度融合。二是深化產學研用協同機制,聯合搭建國家級研發平臺,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轉化,力爭實現高端產品產值占比。三是在保障產業鏈安全可控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全球技術標準制定,加強我國在稀土發光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本屆大會由中國稀土學會發光專業委員會、中國物理學會發光分會主辦,湖南師范大學、中南大學和湖南大學聯合承辦。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劉懷德在開幕式上介紹,學校化學化工學院在稀土發光材料領域基礎扎實,在農用發光材料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學院擁有國家化學特色專業、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教學平臺,“石化新材料與資源精細利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化學生物學及中藥分析”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光能轉換材料”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平臺,設有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化學一級學科博士點。近五年,學院在《美國化學會志》《德國應用化學》等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系列高水平論文,化學學科ESI排名自2012年起穩居全球前1%,為稀土發光材料研究與開發儲備了經驗與人才。
另悉,湖南師范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是教育部與湖南省重點共建的“雙一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優秀高校。學校現有24個學院,學科體系完備。其中,化學等12個學科ESI排名進入全球前1%。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