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0月22日從廣州大學獲悉,該校劉寶輝教授團隊積極開展大豆超密度“單產倍增”攻關前瞻性研究。日前,該團隊在黑龍江五大連池組織田間測產,國產大豆新品種“東生89”以畝產386.35公斤的優異成績實現高產突破,較我國大豆平均單產提升約2.9倍。

我國是大豆消費大國,但大豆供給長期高度依賴進口,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潛在風險。在耕地資源約束趨緊的背景下,提升單產是突破大豆產量瓶頸的核心路徑。20世紀60年代的“綠色革命”通過培育半矮稈品種,顯著提升了水稻、小麥等作物的耐氮肥能力與密植適應性,實現單產跨越式增長。但大豆因籽粒著生于莖稈節部的獨特株型,難以直接套用這一技術路徑,導致其產量提升長期滯后。
針對這一難題,廣州大學劉寶輝教授團隊自2011年起,打破以單株產量為主的傳統育種理念,提出通過群體提升大豆單產的策略,歷經十余年攻關,創制了矮稈耐密植栽培大豆資源,克隆了調控大豆“綠色革命”基因rin1,成功培育出矮稈耐密植大豆新品種“東生89”,并構建配套超密植栽培技術體系,打破了核心瓶頸,為通過超高密度種植大幅提升單產提供了突破性品種。
日前,劉寶輝教授帶領的大豆團隊在黑龍江省北安市東勝鄉的大豆超高密度770畝高產示范田開展實收測產工作。“東生89”理論產量407公斤/畝,實收測產386.35公斤/畝,是我國大豆平均單產132公斤/畝的2.9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獻龍認為,該品種是“非常理想的株型”;中國科學院院士林鴻宣用“是一個突破性的品種”來形容這一成果。專家鑒定意見指出“實現了大豆種植密度和單產大幅度躍升,研究成果整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據介紹,下一步,廣州大學擬充分利用大豆團隊在大豆“綠色革命”基因挖掘及機制解析的理論指導下研發的生物育種技術、栽培配套技術,最終實現將大豆單產水平全面提升至400公斤/畝的“大豆單產倍增計劃”。
(廣州大學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