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跟隨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等專家來到浙江省杭州市。“稻田草害演替規律與全程綠色防控技術體系集成示范”項目的多項研究成果在此應用后,已展現出顯著成效。
隨著農村優質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水稻種植方式已從傳統精耕細作轉向輕簡化的直播或機插模式。“目前雜草測不準、控不住、成災重是影響作物產量與品質的重大科學問題。”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愛宏說。此外,長期單一使用化學除草劑導致雜草抗藥性急劇上升。數據顯示,我國稻田雜草抗性發生率高達90%,給水稻安全生產帶來極大挑戰。
在杭州市蕭山區義橋鎮丁家莊村的試驗區,記者發現,采用綠色防控技術的田塊水稻長勢良好、雜草稀少;而對照區稗草、千金子和耳基水莧等抗性雜草呈現爆發生長的態勢。
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種質資源與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楊霞介紹,通過雜草抗藥性分子檢測及水稻與抗敏雜草種群間生長速度差異的研究成果,團隊研發了稻田抗性雜草早期實時監測預警技術。它不僅可實時動態監測稻田抗性雜草的發生情況,還可及時制定精準防控技術方案,讓雜草調查、抗性雜草監測技術以及精準選藥方案全面迭代升級。
在臨平核心示范區,中國水稻研究所雜草研究團隊展示了創新的“寸水管理+除草顆粒劑”技術。該技術突破了傳統液劑噴施的局限,轉變為以膨潤土為載體的顆粒除草劑,具有精準用量、方便適用、無飄移等優點,防效超過85%,顯著降低環境污染風險。
項目團隊介紹,按傳統除草方式,臨平核心示范區種植大戶需每年用藥4次,累計成本在200元以上,而采用新的顆粒劑技術后,施藥次數將減至2次,成本降低約50%。
柏連陽認為:“觀摩現場展示的新技術不僅是科研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典范,更是響應國家‘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體現,為長江經濟帶農業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該套抗性雜草預警與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目前已在江蘇、浙江等地開展示范達千畝以上,除草效果超過85%,預計明年將在長江中下游多個水稻主產區擴大推廣面積,為我國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和生態安全注入科技新動能。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