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為期3天的中國昆明——第四屆山地未來國際會議在昆明開幕。會議以“包容性生物經濟:自然積極與氣候韌性的山地之道”為主題,旨在推動全球山地地區以生態為基礎、以人為本的包容性發展,促進自然向好與氣候適應型社會的構建。來自聯合國相關機構、30余國科研院所、國際組織、企業以及山地社區的近150位代表齊聚春城,參與這一山地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盛會。

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辦,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伙伴計劃、聯合國糧農組織山地伙伴計劃、國際山地綜合發展中心、世界農用林業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與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等多家機構共同協辦。

開幕式上,聯合國助理秘書長兼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伊麗莎白·穆雷瑪致辭時強調:“山地生態系統是地球生物多樣性與淡水供應的重要屏障,其保護與可持續管理對實現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目標至關重要?!眹H山地綜合發展中心總干事白瑪·嘉措在發言中呼吁各國加強區域協作,推動喜馬拉雅及全球山地地區的生態恢復與綠色生計。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張軍民、昆明植物所所長普諾·白瑪丹增等作為主辦與合作單位代表表示,將深化跨學科、跨部門合作,共同助力山地科技賦能與社區發展。

在首輪主旨演講環節,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華俊作題為“解碼多元共生的生態智慧,賦能山地農業綠色發展”的報告,提出應系統挖掘傳統生態知識,推動山地農業向生態化、高值化轉型。清華大學教授、國際生物經濟聯合會籌備組組長王宏廣則認為,生物經濟將引領第六次科技革命,山地地區應把握機遇,搶占生物制造、生物育種等未來產業賽道。

來自泰國、法國、肯尼亞等多國的專家還分享了非洲農業綠色轉型、真菌資源可持續開發、循環型生物材料等創新實踐,為山地生物經濟注入全球視角與鮮活案例。平行分會場圍繞“鄉土智慧與多元生態觀”“科學探索與新質生產力”“生態恢復與氣候韌性”及“未來生活與綠色貿易”四大主題展開,將舉行30余場專題報告。

在“鄉土智慧”專場,來自云南大學、貴州大學及中國科學院的多位學者,分享了哈尼梯田“半工半農”韌性生計模式、貴州森林茶園民族植物學應用、西雙版納阿卡村生物文化保護等案例。尼泊爾社區林業使用者聯合會、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云山保護等機構代表介紹了社區參與森林恢復、天行長臂猿棲息地修復等實踐,提供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的優秀范本。在“綠色貿易”板塊,來自泰國清邁大學、朱拉隆功大學的多個團隊展示了民族藥開發、農業副產物高值化利用、納米制劑創新等在促進山地可持續經濟方面的應用潛力。

會議還包括“全球山地生物經濟框架”圓桌論壇、“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區域生物經濟合作”邊會以及貝泰妮集團企業參訪、滇池濕地生態考察等實地調研。會議期間,來自聯合國工發組織、可持續稻米平臺、亞太森林組織等機構的專家將進一步分享行業洞見,并將發布《山地生物經濟昆明倡議》,為全球山地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提供科學支持與合作框架。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攝)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