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AI取得突破的關鍵算法、底層邏輯有不少源自心理學研究,現在,AI又反過來為心理學研究提供全新的工具和視角。”在9月21日召開的中國心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研討會上,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林崇德表示,中國心理學研究要面對中國現實問題、兼顧中國傳統文化建設自主知識體系,離不開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
事實上,多層神經網絡優化、卷積神經網絡等多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工智能核心算法,均借鑒了人類聯想記憶、試錯修正的心理機制。幾十年后,人工智能技術在腦機接口、情感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方面突飛猛進。與會專家認為,在此基礎上,中國心理學自主知識體系建設應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以重點突破學科前沿問題為切口。讓心理學研究與人工智能在“頂峰相見”,成為中國心理學“破題”的關鍵路徑之一。

集納數據,建立適配中國人的心理學體系
“當我們學習心理學時,西方心理學和俄羅斯心理學的著作是基礎教材,它們基于西方學者或俄羅斯學者的研究成果,而我國的心理學從整個知識體系到具體概念,基本是學來的。”林崇德說。
數據顯示,2014—2018年發表在6本高水平心理學期刊的研究中,93%的受研究群體來自西方工業化國家,其中美國占62%,而亞洲只占4%。
當前中國已經建立起較為完備的心理學學科體系和人才自主培養體系,為實現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為回應公眾心理健康需求、構建心理和諧社會,均呼喚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
青少年是塑造健康心理的關鍵期。為此,在科技部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的支持下,北京師范大學聯合全國近100家研究單位,正在建立將涵蓋近3萬名兒童青少年的“中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數據庫”,通過腦影像數據、認知行為與環境數據等方面的研究,繪制中國兒童腦智發育圖譜,揭示腦與認知、與情緒心理、與社會行為的發展規律。“這將是該領域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多模態數據庫。”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教授董奇表示,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國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存在獨特性,研究還解析了學習能力、情緒與社會技能的腦網絡基礎與個體分化機制,這些發現將融入評估、預警、篩查的方法庫,融入教師培養培訓以及公共服務體系中。
AI賦能,解決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必答題”
“突發事件、境遇變化等都會使人面臨一系列心理適應問題。心理學如何應對現代社會變化,真正解決老百姓的心理問題是我們的‘必答題’。”林崇德表示,心理學走出“象牙塔”,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研究和社會應用服務。
“在數據采集、數據分析、干預應用等方面,AI的優勢是有目共睹的。”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院長、教授傅小蘭表示,AI通過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智能家居、自然交互界面可以無侵入連續性地采集海量多模態數據。這些數據囊括行為、生理、語言以及環境數據,可以幫助研究者以前所未有的組織架構和規模捕捉心理發展軌跡、情緒變化模式、社會互動特征等。
“例如針對‘雙減’政策,可以利用AI客觀監測學生的學業壓力、課外活動、心理健康變化,以科學評估政策效果。”傅小蘭說,針對數字原住民與網絡沉迷情況,可以開發AI驅動的健康引導和成癮干預工具,利用遠程監測和AI分析,還可以追蹤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的發展狀況,提供精準的心理支持和教育補償。
AI輔助的特殊教育干預、智能心理健康支持系統正在改變心理服務的供給模式,聚焦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議題,心理學有了更便利的研究手段。
“我們不是推倒科學心理學的知識體系從頭來,而是實施體系改革、技術創新并彎道超車,實現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林崇德表示,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7.5%,全球心理科學的發展需要中國心理學的創新研究。
(活動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