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3日,第九屆(2025)國家信息安全與自主可控戰略高層論壇在京舉行。本屆論壇聚焦“芯片數據后門”“系統隱蔽操控”等關鍵網絡安全議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在會上指出,信息技術領域的安全隱患已成為智能時代網絡安全防護的重點攻堅方向。
論壇上,芯片與系統“后門”的潛在風險成為專家們關注的焦點。中國長城互聯網中心總工程師賈利濱表示,芯片“后門”對人工智能正構成嚴重威脅。若不加以解決,將極大制約人工智能在裝備制造、情報分析等領域的落地應用。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些“后門”具備高度隱蔽的“遠程加載與執行”能力,可在用戶無感知狀態下解碼并執行加密程序,甚至能依據系統地理位置代碼啟動差異化監控。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強調,“后門”本質上是突破安全邊界的隱蔽通道,其危害具有層級性與傳導性。芯片與系統作為信息基礎設施的根基,一旦存在后門,人工智能的算力、算法、數據三大核心要素都可能被操控,輕則導致系統功能異常,重則會引發數據泄露甚至系統癱瘓等重大安全事故。
賈利濱強調,傳統安全防護體系難以有效應對此類隱患?!爱斍皵祿苤饕谌祟惪衫斫獾摹茳c’,但芯片與系統后門可以通過向量、參數等隱性形式傳輸敏感信息,現有技術手段難以精準識別與管控?!彼硎?,這種技術特性使得后門危害更具隱蔽性,對國防等高危領域的安全構成嚴峻挑戰。
中國科學院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呂述望從系統層面分析認為,計算機信息系統的“人機屬性”決定了安全責任不可或缺。芯片與系統后門的存在,本質上是技術主導權與安全控制權的失衡,必須從根源上建立有效防護機制。
面對后門隱患,如何應對并維護網絡安全?專家們一致認為,構建自主可信技術體系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沈昌祥介紹,我國自主研發的可信計算3.0體系已形成完整產業生態,通過構建主動免疫防護機制,可在不修改應用程序的前提下實現動態安全防護。目前,該體系已應用于國家電網調度系統,有效抵御了包括后門攻擊在內的各類安全威脅。
賈利濱呼吁,應加快成立跨領域聯合實驗室,集中產學研用力量攻關隱性數據定密、后門檢測等技術,“尤其要針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技術特性,建立覆蓋芯片、系統、模型的全鏈條安全標準”。
論壇展示的信息安全成果顯示,目前已有多個自主可控的芯片與系統產品在落地應用,通過內置可信根技術從硬件層面阻斷后門通道。業內人士表示,隨著等級保護2.0標準中可信計算要求全面落地,我國正逐步構建起“技術自主、標準引領、防護主動”的安全屏障,為智能時代的軟硬件安全提供保障。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