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洋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的深度滲透,招聘專業機構正經歷從“人工篩選”向“智能招聘”的轉型。
近日,自獵科技(寧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自獵科技”)運營的AI招聘平臺自獵網推出AI Agent招聘求職產品及AI面試官,宣稱通過L4級AI技術實現從崗位發布到錄用的全流程自動化,并以“消除主觀偏見”“提升效率”為核心賣點。另有消息稱,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金融機構已在分支機構啟用AI面試優化流程。
AI招聘工具正在從概念化走向規模化應用。然而,在實際應用中,AI面試官暴露出技術故障、提問與崗位脫節等問題,求職者反饋與AI溝通存在“尬聊”以及算法偏見、數據隱私安全等深層問題,引發業界對AI招聘倫理與公平性的討論。
AI面試官究竟是掀起傳統招聘變革的“效率革命”,還是行業虛火中的“雞肋”,其前景又如何?
AI搶灘人力資源戰場
自獵科技創始人彭講建以行業調研數據揭示傳統招聘模式的局限:傳統招聘中,企業人力資源(HR)部門平均需篩選1000份簡歷才能找到1名合適人選,每天耗費4個小時處理人才信息。
自獵網介紹說,自獵AI面試官將每人面試時間控制在30-60分鐘,能消除面試中人為主觀影響,且具備人性化交互能力,可實現語義深度理解和情感共鳴。
這種對傳統模式的突破,讓“人與機器的博弈”悄然展開。
“AI招聘的技術邏輯是基于去標識化+結構化評分+動態校準:剝離姓名、性別、地域等敏感信息后,通過BERT模型解析回答內容,提取知識儲備、邏輯思維、抗壓能力等12項勝任力指標,賦予權重生成雷達圖。而多維評估的實現,依賴于語義分析、聲紋情緒檢測、微表情捕捉等技術。”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說。
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重塑招聘行業的當下,AI面試官正以“效率革命者”的姿態加速滲透。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舉例說,某大型銀行分支機構啟用AI面試后,簡歷篩選時間從平均15分鐘/份縮短至3秒鐘;某互聯網大廠更是通過AI面試官實現“7×24小時”無間斷面試,年處理候選人超10萬名,人力成本降低40%。這種效率躍升源于AI對結構化數據的快速處理能力——通過自然語言處理解析簡歷關鍵詞,結合崗位模型匹配度打分,同時利用語音識別與情感分析技術評估候選人表達能力,實現“千人千面”的初步篩選。
壹通數字技術首席公關官羅富國表示,目前,AI面試已在金融、快消、呼叫中心、連鎖零售等四大賽道先行落地,其核心推力來自3個方面:一是招聘預算縮減20%以上倒逼降本;二是崗位高度標準化、候選人量大,投資回報率(ROI)可量化;三是監管對合規審計留痕要求提高,數據化面試天然滿足需求。
“隨著技術成熟與企業降本增效需求提升,市場規模有望快速擴張,成為招聘行業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說。
難以跨越“人情”鴻溝
雖然AI招聘工具的使用勢頭漸起,但不少業界人士認為,盡管其可通過深度學習、情感計算等技術部分模擬“經驗判斷”與“人際敏感度”,但難以完全替代傳統面試官。
袁帥提到,傳統招聘過程中,面試官可能因性別、年齡、學歷等隱性因素產生偏見,而AI通過預設的評估維度如技能匹配度、問題解決能力、文化適應性等進行標準化打分,理論上可規避人為偏差,但要實現“多維度客觀評估”,需應對三大技術挑戰:一是構建覆蓋硬技能與軟技能的評估模型,如通過情境模擬題考察應變能力,通過案例分析題評估邏輯思維;二是確保訓練數據的多樣性,避免因數據集單一導致算法歧視;三是引入人機協同機制,如設置“異常結果復核”環節,當AI評分與候選人歷史表現出現顯著差異時,觸發人工二次評估。
這些技術挑戰在實際應用中已顯現端倪。通信專業研究生張偉(化名)的經歷頗具代表性:他申報某互聯網公司技術支持崗位時,初篩采用AI視頻面試系統,盡管按流程完成所有問答,卻收到了未通過通知。事后分析發現,語音中的輕微地方口音影響了表達分,加上表情緊張被判定為“不夠自信”,系統未給出任何解釋也未提供復試機會。“我已經盡力表達了自己,難道不是標準答案就沒有機會了嗎?”他的困惑道出了AI評估的機械性局限。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市場崗位候選人王芳(化名)的經歷:在真人HR面試中,她開場略顯緊張,但講到實習期間帶團隊完成市場活動時,語氣逐漸堅定,情緒飽滿。HR捕捉到她的閃光點并主動引導其進行深入講述,最終獲得成功。HR評價:“她的經驗雖然不多,但她的表達透露出真正的責任感與熱情,這是AI看不到的。”
有望走向人機協同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HR主管對記者表示,HR+AI面試官的核心效率優勢體現在處理并發量、縮短招聘周期、降低招聘成本、提升評估深度上,但在復雜人格評估、文化特異性識別、語氣或表情識別等方面仍存在較多難點。“AI面試官并不能完全替代傳統的HR。”
這位HR主管認為,在未來招聘流程中,AI面試官與傳統HR有望走向協同。具體而言,AI可負責簡歷初篩、結構化面試評估及高頻率重復任務;HR則在價值觀評估、文化認同、崗位與薪酬談判、識別戰略性人才或其他特殊人才等方面繼續發揮優勢。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AI+招聘”的深度融合并非簡單的技術替代,而是人機協同的新范式,它或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招聘行業的新基建,在效率與溫度之間尋找更精準的平衡。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