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葉偉
“光熱發電是能源革命的戰略支點,也是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重要支撐。近年來,在政策和市場、技術的多重推動下,我國光熱發電朝著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更廣應用的方向發展。”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王志峰在近日舉行的2025中國太陽能熱發電大會上提出,光熱發電行業需要通力合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光熱發電在“十五五”期間實現0.4元/千瓦時的電價。他說,光熱發電有望迎來新一輪規模化發展。
政策支持持續發展
光熱發電是一種清潔、可再生能源技術。根據聚光集熱的技術路線,光熱發電一般分為塔式、槽式、線性菲涅爾式及碟式等類型。
我國光熱發電產業起步相對較晚,在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持下實現了從無到有跨越。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建成光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838.2兆瓦(MW),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
“光熱發電綠色低碳、靈活可調、電網友好‘三位一體’的獨特價值,已獲得國家及社會的廣泛認可。”浙江可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金建祥表示,光熱發電行業發展離不開政策支持。
據了解,為推動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化發展,2016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核定光熱發電標桿上網示范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隨后,國家能源局啟動首批20個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開啟了我國光熱發電的商業化進程。2023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結合沙漠、戈壁、荒漠地區新能源基地建設,盡快落地一批光熱發電項目。2025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法》明確提出積極發展光熱發電。
王志峰說:“光熱發電寫入能源法,從法律層面明確了光熱發電技術在能源體系中的定位和發展模式,將為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從而加速太陽能熱發電的商業化進程。”
與會代表表示,光熱發電憑借長時儲能、靈活調節能力,既是保障風光規模化發展的壓艙石,也是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有效手段,是新型電力系統穩定運行的“穩定器”,對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創新取得突破
光熱發電行業快速發展,不僅是政策的大力支持,更是技術突破的有力支撐。
“我國光熱發電技術已經成熟并形成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鏈,關鍵設備部件全部國產化。”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何雅玲表示。
據了解,近年來,從集熱器到儲熱材料,從技術研發到系統集成,光熱發電創新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大開口熔鹽介質槽式集熱器系統、首座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機組、新一代國產化集熱器龍騰RT86大槽集熱器、大功率中高壓熔鹽電加熱器產品、100MW級超高溫二氧化碳熱泵儲能系統、多塔一機塔式光熱電站聚光集熱系統、350MW“三塔一機”大規模獨立光熱電站方案、高低位熔鹽儲罐+短軸泵技術方案……
王志峰說,光熱發電技術快速發展,能夠較大幅度降低發電成本,助力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光熱發電技術的突破,企業創新是關鍵。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鏈單位約44萬家。其中,國有企業約1.4萬家、民營企業約42.1萬家,為光熱發電技術大規模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金建祥說,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實現了從技術追趕到自主創新的歷史性跨越。
需要降本增效
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風電、光伏裝機快速增長,“沙戈荒”大基地項目加快推進,光熱發電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但與光伏發電相比,目前光熱發電成本依舊較高,平準化度電成本0.8-0.9元/千瓦時。
光熱發電如何突破成本壁壘,實現規模化發展和效益躍升?金建祥表示,光熱發電經濟性提升需依托規模化效應,他呼吁構建“技術—標準—市場”生態,推動其在“十五五”期間實現平價上網。
金建祥建議,需要通過政策協同機制進一步完善光熱發電支持體系,在給予獨立機制電價的同時,鼓勵光熱電站開發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項目,通過市場化交易將環境收益納入項目回報結構,形成“政策補貼+碳市場”雙軌收益路徑,增強光熱發電項目的市場活力。同時,如果疊加超長期國債支持、容量補償機制等市場機制與政策的協同護航,光熱發電將加速實現自主盈利,在大型新能源基地中全面替代傳統煤電,承擔主要調峰角色。此外,通過引入優選機制,優先支持具有技術先進性的大容量光熱項目,既能規避“劣幣驅逐良幣”的行業惡性競爭現象,又為光熱發電規模化應用提供示范樣本。
“光熱發電不僅收集陽光,更在儲存未來。”何雅玲表示,需要加大光熱發電技術的科研投入,發展大容量、高參數、智能化的光熱發電技術。
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尉軍耀表示,行業單位、科研院所、企業等要精誠協作、優勢互補、并肩前行,著力解決光熱發電領域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工程技術難題,推動光熱發電高質量發展。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