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中鐵上投總承包,中鐵四局承建的青島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關鍵站點——東岳路站順利封頂完工。這座采用明挖法施工的三層車站,在建設過程中成功克服了大型混凝土結構常見的多種外觀質量頑疾,并在車站內成功運用飾面高性能混凝土,實現了“內實外美”的工程目標。
東岳路站體量龐大,全站現澆混凝土總量約2.6萬立方米。面對底板厚達1米、側墻及頂板厚0.8米的厚重結構,以及高標號混凝土施工的挑戰,如何避免錯臺、蜂窩麻面、色差、氣泡、裂紋等外觀質量通病,確保結構驗收順利通過,成為項目團隊必須攻克的難題。
“傳統車站靠后期裝修遮瑕,我們要讓混凝土天生就能直面鏡頭。”項目總工程師楊義濤介紹道:為實現這一目標,技術團隊打出一套組合拳:創新“專線專倉、料源同批”機制,從源頭扼殺色差;定制“5+1”不銹鋼鏡面模板,將光潔度提升50%;自研振搗定位支架,使氣泡率降低80%。在結構施工三階段評價中,東岳路站總體初評A級率達到了73.5%,其中對觀感要求最高的公共區A級率也達到了68%。混凝土結構表面平整光潔、色澤均勻,有效克服了常見的外觀質量通病。
精湛工藝的落地,源自一線工人的匠心激活。在“小立法+二次分配”機制下,工人們自主制定30余條工藝標準——“錨索孔位偏差≤3mm加5分”“發現Ⅰ級隱患獎500元”等條款被寫入項目約定。榮譽授予+現金獎勵相結合的方式讓“干出精品=增收致富”成為共識。當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得主楊春輝蹲在支護班組傳授“橋、立、傳、結”四步法時,噴漿工周光奎正帶著徒弟們將混凝土平整度精度提升50%,超耗率直降24%。
項目經理汪開發表示,東岳路站的成功實踐,不僅為青島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打造了高質量的車站結構,其總結形成的一套針對大型現澆混凝土結構外觀質量通病的綜合防治技術和激發班組工人創新能力措施,也為行業內類似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鑒。這些創新工藝和精細化管理模式,將繼續應用于后續施工中,全力保障青島地鐵6號線二期工程的整體建設質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