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爭粉
在粵港澳大灣區上空,每天有超過兩萬件貨物在低空飛行運輸;平均每分鐘,有近百架物流無人機在空中穿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個縮影。
目前,深圳市、廣州市、珠海市三大低空經濟集聚區已經形成。據中國民航局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更有望達到3.5萬億元。
“低空經濟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城市治理、產業生態和區域協同能力的綜合考驗。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政策環境、完備的產業鏈和開放的市場機制,完全有條件成為全國低空經濟的‘試驗田’和‘風向標’。”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低空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前沿創新加速涌現
5月7日,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南沙)研發的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平臺,順利完成動力段建設及首輪抗風性測試服務試運營。
“此次測試驗證了平臺對低空經濟產業的實際支撐能力。”該項目負責人表示,“低空飛行器風洞試驗平臺未來將重點服務大灣區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無人機物流、飛行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4月26日上午,全球首款集齊包括型號合格證(TC)、生產許可證(PC)、標準適航證(AC)、運營合格證(OC)“四證”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eVTOL)——廣州億航智能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航智能”)EH216-S完成演示飛行。2024年,億航智能共交付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216架。
此外,小鵬匯天廣州智造基地是全球首個利用現代化流水線進行大規模量產的飛行汽車工廠。該基地規劃年產能1萬臺,2026年第二季度開啟交付。
如今,在粵港澳大灣區,眾多低空經濟龍頭企業加速前沿科技創新,在低空賽道奮力前行,激發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因地制宜發展低空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已率先構建覆蓋低空經濟研發、制造、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生態。
深圳市以千億元級產業規模領跑全國。2024年,深圳市出臺專項條例促進產業發展,新增無人機貨運航線94條,低空經濟領域鏈上企業超1700家、年產值規模突破900億元。
作為我國低空經濟“先行者”,廣州市有4200多家相關企業扎根于此,已在低空經濟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擁有全球第一個飛行汽車工廠智造基地、全球第一家集齊從生產到商業化運營“四證”的企業、全國第一個國家級無人機器件檢測中心、全國第一次“城市公眾復雜低空環境”飛行驗證……
2024年以來,珠海市的“天空之城”建設加速,出臺《珠海經濟特區低空交通建設管理條例》《珠海市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等法律法規、政策舉措,并在全國率先上線低空空域協調及運營服務平臺,參與首飛全球首條跨海跨城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線。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低空經濟,擁有技術創新能力、產業配套基礎和應用場景等‘三位一體’優勢。”朱克力表示,首先,技術創新是灣區核心競爭力。我國深圳、廣州、香港地區集聚了大量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機構,在無人機研發、人工智能、5G通信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其次,完備的產業配套體系是灣區獨有的優勢。從零部件制造到整機裝配,從軟件開發到售后服務,灣區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業生態。
“豐富的應用場景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朱克力說,灣區人口密集、城市高度互聯,在物流配送、交通出行、應急救援等領域存在巨大需求。此外,灣區旅游資源為低空觀光、飛行體驗等消費場景創造了條件。這些真實需求不僅能推動企業技術創新,還能加速商業模式成熟。
加速協同突破產業瓶頸
“盡管優勢明顯,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核心問題集中在政策法規滯后、產業協同不足和技術瓶頸待突破等3個層面。”朱克力告訴記者。
比如,在政策法規層面,現行空域管理體制難以適應低空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低空領域仍以管制為主,飛行審批流程復雜、周期長,限制了無人機常態化運營和城市空中交通的發展。例如,無人機跨城市物流需要層層審批,時效性優勢大打折扣。此外,低空飛行器的適航標準、保險制度、事故責任認定等配套法規尚未完善,企業創新面臨法律風險。
“在產業協同方面,灣區城市間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分散問題。”朱克力解釋說,部分城市盲目上馬無人機產業園,缺乏錯位發展規劃,導致土地、資金等資源浪費。同時,數據共享機制缺失,各地飛行管理平臺、空域信息系統互不兼容,無法實現跨區域飛行調度和安全監管。這種“各自為政”局面,不僅增加了企業運營成本,還阻礙了產業規模效應形成。
此外,在技術層面,低空經濟核心技術仍需突破。例如,eVTOL的續航里程和載重能力不足,難以滿足商業化運營需求;低空環境下的通信穩定性、多飛行器協同調度算法等也存在短板。此外,低空安全保障技術尚不成熟,如何防止飛行器碰撞、抵御電磁干擾、保障極端天氣下的安全運行,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未來,灣區低空經濟協同發展,需要從頂層設計、資源整合和生態共建3個維度破局。”朱克力表示,比如建立統一的區域協同機制。統一無人機飛行規則、空域使用規范和數據接口標準,推動“一次審批、多地通行”跨區域飛行政策落地。根據各地優勢明確功能定位,形成“研發—制造—應用”區域協同網絡。此外,共建共享公共服務平臺,避免重復建設。
“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鼓勵灣區內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聯合攻關,推動技術成果共享轉化。”朱克力表示,例如,支持香港高校的航空航天實驗室與深圳企業合作,加速無人機智能導航技術產業化。同時,簡化我國港澳地區專業人才在灣區內地城市執業的審批流程,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參與產業發展。通過政策、技術、人才的全方位協同,讓灣區真正成為全球低空經濟創新發展高地。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