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立彬
5月19日,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華為鴻蒙電腦正式上市。鴻蒙電腦的推出,標志著中國在操作系統領域邁出關鍵一步,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表示,鴻蒙電腦的推出不僅是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重要成果,也為全球操作系統市場帶來新選擇。通過產業界的共同努力,鴻蒙有望在全球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推動全球操作系統的多元化發展。
鴻蒙電腦有哪些創新
據了解,華為布局鴻蒙電腦已有5年,集結全球20多家華為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從內核開始重構操作系統,獲得2700多個專利。華為手機、平板、耳機等產品均已接入鴻蒙系統。5月8日,搭載鴻蒙操作系統的鴻蒙電腦在深圳正式亮相,標志著華為終端正式進入全面鴻蒙時代。
華為方面表示,鴻蒙電腦不僅以系統級人工智能(AI)能力、分布式協同體驗與全場景安全防護為技術亮點,更是通過生態融合與產業協同,為電腦操作系統生態的繁榮發展注入新動能。
據介紹,鴻蒙電腦基于鴻蒙操作系統“一次開發,多端部署”能力,首次實現了移動端與電腦端生態的深度融合,從而拓寬了電腦邊界,豐富了使用場景。目前已有150多個專屬電腦生態應用加速適配、300多個融合生態應用完成適配,預計今年年底將支持超過2000個融合生態應用。在應用方面,鴻蒙電腦目前已覆蓋通用辦公、設計創作、實用工具、金融理財、影音娛樂、教育學習、游戲等方面用戶核心使用場景。
對用戶而言,鴻蒙電腦重構了全場景體驗。依靠統一的賬號體系、分布式技術與一致的用戶體驗(UX)交互語言、內容、操作邏輯和數據狀態,在不同設備之間可以實現自然延續。例如,飛書在鴻蒙電腦上實現了跨設備會議接續,用戶從手機切換到電腦時可無感延續進程;小紅書、B站等移動應用適配電腦端后,用戶既能在大屏瀏覽,又能通過鍵鼠高效互動。
對政企用戶而言,芯片級全盤加密與系統級權限管理相結合,為政企用戶提供了從數據存儲到傳輸的全鏈路防護,可滿足政企應用對安全可控的核心需求。
國際數據公司(IDC)中國分析師許悅表示,鴻蒙電腦的核心優勢在于“分布式能力+場景化生態”。首先,分布式架構打破了設備邊界,個人計算機(PC)可與手機、平板等終端無縫協同,例如跨屏文件流轉、任務接續,這對用戶的多端協作效率提升顯著。其次,如果將海思處理器作為核心,從芯片到系統實現全棧自主可控,既能保障數據安全,又可通過軟硬協同優化能效與流暢度,使用戶界面(UI)交互的“絲滑感”大大提升。
具有深遠戰略意義
長期以來,全球電腦操作系統幾乎被微軟公司開發的Windows和蘋果公司開發的MacOS壟斷,此前中國操作系統大多基于操作系統Linux內核進行二次開發。而鴻蒙電腦全棧自研的鴻蒙內核徹底擺脫了對外依賴。
劉興亮表示,鴻蒙電腦的推出標志著中國在操作系統領域邁出了關鍵一步,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首先,實現了技術自主可控。鴻蒙電腦搭載華為自研的HarmonyOS 5操作系統和麒麟X90處理器,構建了從芯片到系統的全棧國產化體系,打破了對國外技術的依賴,增強了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權;其次,鴻蒙系統的分布式架構和系統級AI能力,使得電腦、手機、平板等眾多終端實現無縫協同,提升了辦公效率和用戶體驗,可以助力各行業的數智化轉型;再次,鴻蒙生態設備已超過10億臺,開發者超過720萬,原生應用和元服務上架超過2萬,構建了龐大的應用生態,為國產軟件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
不過,劉興亮也表示,盡管鴻蒙電腦取得了顯著進展,但在以下方面仍需進一步完善:在應用生態的豐富性方面,目前,鴻蒙電腦已支持WPS、石墨文檔、飛書等主流應用,但在專業領域如工業設計、視頻剪輯等方面的應用仍較匱乏,需要加快適配進程,吸引更多開發者參與;在用戶認知和接受度方面,部分用戶對國產操作系統存在“信任赤字”,認為其“能用但不好用”,需要通過提升系統穩定性、豐富應用生態、加強用戶教育等方式,逐步改變用戶觀念;在開發者生態建設方面則需要提供更完善的開發工具和政策支持,降低開發門檻,激勵開發者積極參與鴻蒙生態建設,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鴻蒙電腦已經誕生,但能否快速成長,真正成為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統,還需要做很多努力。
劉興亮建議,首先要加強國際合作與推廣,通過與國際開發者社區、硬件廠商的合作,推廣OpenHarmony開源項目,提升鴻蒙系統國際影響力和接受度;還要從硬件制造到應用開發上發力,打造完整的生態鏈,提供優質用戶體驗,吸引更多用戶和開發者加入鴻蒙生態;國家政策支持很重要,可以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等方式,鼓勵企業和開發者參與鴻蒙生態建設,加快國產操作系統的推廣應用;此外,華為本身需持續技術創新,不斷提升鴻蒙系統的性能、安全性和兼容性,滿足不同用戶需求,增強系統競爭力。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