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區塊鏈核心技術研發與重大場景創新應用,北京市再次發布“路線圖”和“任務書”。日前,《北京市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行動計劃(2025-2027年)》正式印發,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的區塊鏈技術創新策源地與應用創新標桿地。
作為全國率先出臺區塊鏈專項政策的省市之一,2020年北京市首次發布區塊鏈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年,自主可控、軟硬一體、開源開放的“長安鏈”技術體系誕生,并在關鍵核心技術、重大場景應用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牢牢占據市場占有率榜首位置,在國家戰略中的作用更加凸顯。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鄭志明表示,“長安鏈”解決了我國區塊鏈自主可控的“根問題”。
持續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市場占有率連續3年第一
作為我國完全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件技術體系,“長安鏈”自問世以來,持續支撐建設了一批國家級和超大城市的關鍵領域數字基礎設施重大工程,涵蓋稅務服務、可信數字身份、不動產、政務、能源、金融、國際貿易等多個領域,正在支撐打造國家區塊鏈網絡樞紐,服務數據要素安全可信高效流轉。
在不動產領域,自然資源部運用“長安鏈”形成覆蓋全國、跨層級、跨系統的不動產登記區塊鏈,實現不動產登記和交易的效能大幅提升;在政務領域,各部門基于“長安鏈”實現各項業務數據可信鏈通,一網通辦、一碼通辦等各類公共服務高效協同。
2025年2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字信任發展報告(2025年)》顯示,“長安鏈”憑借扎實的技術優勢、高效的性能表現、廣泛的生態伙伴,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這是“長安鏈”繼2022年、2023年后,連續第三次位居市場占有率第一。
中國信通院云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所長何寶宏表示,多年前國內區塊鏈行業“千鏈并發”的狀況已基本完成收斂,長安鏈作為底層技術構建行業級、城市級、區域級應用鏈的發展態勢已經形成,賦能千行百業創新發展。
核心技術持續領先,解決自主可控“根問題”
支撐國家重大工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獲得全國用戶的青睞,離不開深厚的技術功底。
軟件層面,“長安鏈”首創“動態自適應、可裝配”的新型區塊鏈架構,突破高效合約引擎、高性能流水線共識、大規模節點組網、海量存儲等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了性能全球領先。
硬件層面,“長安鏈”在全球首創96核區塊鏈專用加速芯片,將區塊鏈交易性能提升50倍,隱私計算性能提升20倍,內置硬件級數據屋,確保了原始數據“可用不可見”,有效解決了大規模區塊鏈應用面臨的性能和安全瓶頸;發布我國首個區塊鏈專用計算硬件開放架構BUDA“菩提”,全量支持數據要素流通各類場景,實現能用、好用……
“‘長安鏈’實現從芯片到硬件架構、軟件架構全棧技術自主可控,將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解決了我國區塊鏈自主可控的‘根問題’。”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鄭志明院士評價道。
300萬行代碼無保留開源開放接受“試金”
技術成果的“含金量”要經得起業界的檢驗。長安鏈從研發初始就明確了開源開放的定位,堅持“用代碼說話”。目前,“長安鏈”累計代碼300多萬行,全部在官網上無保留、不設限開放下載。
團隊研發負責人表示,“長安鏈”堅持開源開放,接受開發者和上下游用戶的“試金”,能夠倒逼團隊將技術的實用性和成熟度作為產出目標,讓整個技術體系更加穩健,同時形成多元主體廣泛參與、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生態。
來自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的區塊鏈領域專家認為,區別于僅部分模塊開源或算法開源的形式,長安鏈無保留、不設限開源開放,將源碼全部向社會公開,隨時接受行業和用戶的檢驗,這需要絕對的底氣和自信。
并且,“長安鏈”所有模塊、代碼免費開放下載,讓更多用戶可以低成本使用自主可控、高性能的區塊鏈技術,有力提升了政務、金融、貿易等關鍵領域數字基礎設施的安全性。
聯手頂尖高校,厚織區塊鏈人才培養體系
“長安鏈”團隊負責人表示,“長安鏈”在不斷突破技術極限、支撐國家重大場景應用的同時,也始終堅持為國家培養高水平區塊鏈人才。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長安鏈”團隊聯合清華、北航、北理工、北郵等高校,面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聚焦國家重點戰略需求,培養高水平工程應用人才。
這套培養體系與傳統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最大不同,就是讓學生身處重大工程研發實踐的一線。“學生入學就進入真刀真槍的研發戰場,取得的成果不是束之高閣,而是要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中發揮作用。大家目標極為清晰,成就感極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童詠昕表示。這一過程中,“長安鏈”團隊工程師全程指導,及時糾偏。
如今,在中央國家相關部委指導下,這套體系的人才培養“半徑”不斷擴大,效能不斷提升。中國科學院、清華、北大、北航、上海交大、復旦……已有超過1000名頂尖高校、科研機構的人才正通過這套體系,在重大工程歷練中加速成長,為我國區塊鏈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人才支撐。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