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聚變能是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將為人類提供綠色、安全、無限利用的能源?!?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好望角科學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國家大科學工程“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總指揮李建剛認為,預計可以在2027年建成聚變能實驗裝置,并在5年內看到“核聚變點亮的第一盞燈”。
在氣候變化與能源安全雙重壓力下,核能作為低碳可調度基荷能源的戰略價值愈發凸顯。“好望角科學沙龍”活動以《核能雙擎:裂變與聚變的協同創新》為主題,邀請了學術界、產業界、資本界人士共同研討裂變(小型堆)與聚變的協同關系,探索如何統籌裂變與聚變資源,形成核能創新合力。
“從實驗裝置到聚變實驗堆、工程示范堆,再到聚變能原型電站,是中國磁約束聚變能發展的技術路線圖?!崩罱▌傇菏吭诨顒又型嘎叮o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計劃2027年建成,中國聚變工程示范堆(CFEDR)已啟動方案設計,將瞄準建設世界首個聚變示范電站?!爸袊圩児こ淌痉抖褜⑼瓿蓮腎TER到聚變原型電站之間的技術過渡和工業實踐,演示聚變能持續大功率、安全和穩定運行的可行性?!?/p>
本期“好望角科學沙龍”同時邀請了核能規劃發展、科研設計、工程管理、核安全等領域的專家田佳樹擔任“科學主理人”。他以《核能發展現狀和前景分析》為題,分享了科技界對于先進核能開發的研究前沿,以及對裂變能、聚變能未來發展的看法。在他看來,安全、高效、規?;l展的核電技術,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重要支柱之一。
田佳樹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副總工程師兼科技部、核電部主任,華龍國際核電技術公司總經理,國家環境保護部核與輻射安全中心主任等。他認為,核電是“雙碳”目標下,替代煤電的最佳選擇。國家能源局在全國能源工作會上明確提出,到2025年底實現6500萬千瓦的核電裝機。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統計數據,2050年全球核能將突破11億千瓦,其中小堆將占核電總裝機容量的1/4,約3億千瓦的發展空間。
“未來10年是小型模塊化反應堆(以下簡稱“小堆”)開發驗證和推廣的重要窗口期?!鄙除埳希锛褬渲胤窒硭麑π《训睦斫夂妥钚卵芯浚靶《延薪俜N設計方案,涵蓋多種反應堆技術,包括水冷、氣冷、液態金屬冷卻和熔鹽冷卻反應堆。我國已建成全球首個第四代特征的球床式高溫氣冷堆,并有希望率先建成全球首個陸上小型壓水堆‘玲龍一號’?!?/p>
與大型核反應堆相比,小堆具有建造周期短、單機投資低、廠址適應性強等特征,還因其體積小、固有安全性高、功率比大、適應性好、核廢物產生量少、退役成本低等特點,在全球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
“到2030年,中國數據中心的耗電量將達到400TWh,是2020年的兩倍。而DeepSeek的爆火將帶來整體AI應用生態繁榮和對算力更大的需求?!碧锛褬浔硎?,小堆在數據中心供能、園區綜合能源供應、替代退役煤電等方面有著廣闊的商業前景。他預計,到2030年左右將也完成小型堆核電站商業示范。
小堆和聚變堆都是當下的研發和投資熱點。田佳樹認為,前者兼具三代堆成熟性與四代堆創新性,是未來十年至二十年的戰略必爭領域,但還需通過標準化設計、規?;a降低成本,證明其與大型反應堆相比具有競爭力;而后者還需要解決材料、成本和工程化等方面的問題,他預計未來二十年內可能會完成實驗堆和示范堆的環節,并在商業堆的環節探索市場接受度。兩者最終將共同引領世界能源的綠色轉型。
核能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科技企業創始人、知名投資機構負責人等70多人共同參與了本期沙龍活動。在圓桌交流環節,兩位科學家李建剛、田佳樹,與翌曦科技創始人金之儉、星能玄光創始人孫玄以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劉曉晶、未來產業基金總經理魏凡杰、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就核能創新生態構建、裂變與聚變的協同創新、核聚變商業化與投資邏輯等話題,進行共同探討。李建剛表示,人類要從以化石能源為主的結構,向以綠色清潔能源為主過渡,并預計到下世紀末替代化石能源。這期間,所有清潔能源技術都值得大力發展,其中既包括核聚變技術,也包括核裂變技術。
米磊表示,小型模塊化反應堆與可控核聚變的協同發展,將成為人類能源革命的“雙引擎”。這樣的雙軌發展折射出人類能源利用的深層邏輯——既要立足當下,通過小堆實現核能安全發展的“確定性”;也投資未來,依托可控核聚變打開“無限能源”的想象。這個過程中,還需要政策的協同、耐心的資本和公眾的理解,共同推動核能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實現能源的升維。
“好望角科學沙龍”由中科創星發起,東壁科技數據、上海市研發公共服務平臺管理中心聯合主辦,這一科創融合公益活動,旨在通過科研、產業、投資、科普等領域的跨界交流與碰撞,探索科技創新的新范式與新路徑。此前分別邀請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陸朝陽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包云崗,針對“量子計算”和“RISC-V”主題進行分享。后續將持續圍繞人工智能、光子科學、生命科學、合成生物學等前沿技術領域,搭建以跨界交流為特色的公益性科創社區,推動未來技術、未來產業的融合發展。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