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80年前的小朋友,是戴著這樣的‘救生圈’院徽被守護長大的!”8月31日,寧波奉化莼湖街道爾儀小學迎來了一年級新生。在“開學第一課”現場,孩子們撫摸著胸前的紙質院徽,眼睛里閃著亮光。這場以《強國復興有我 梅華精神啟航》為題的特別課程,以一枚院徽為鑰匙,打開塵封的歷史之門。
當天上午,新生們參觀了爾儀小學國際災童教養院史料陳列館。當他們佩戴著復刻自1938年的“救生圈”院徽,輕輕觸摸泛黃的老照片、布滿歲月痕跡的教具時,歷史不再是課本上的鉛字。“史料陳列館是愛國主義和抗日教育的啟蒙基地,孩子們今天在這里指尖觸碰的,是先輩用生命書寫的家國情懷。”寧波市奉化區莼湖街道爾儀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周春萍說。
如果說場館參觀是沉浸式的歷史觸摸,下午的故事課堂則讓精神力量直抵人心。“愛國實業家竺梅先目睹災童的慘狀后,深受觸動,他與夫人徐錦華商議,決定盡自己所能,為600余名災童搭建一個‘家’……”寧波教育博物館館長講述的創辦教養院的故事,讓不少學生深受觸動。
隨著舞臺燈光亮起,該校編排的舞臺劇《泰清鐘聲》上演。小演員們將戰爭中竺氏夫婦創辦教養院的艱辛歷程搬上舞臺:暴雨夜轉移孤兒的驚險、面對困境時的堅定抉擇……當“徐錦華”振臂高呼“孩子們別怕”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原來英雄不是超人,他們只是在黑暗中舉起火把的普通人!”該校學生劉一姍激動地說。
在“明志·書寫梅華誓”活動環節中,竺梅先、徐錦華夫婦嫡孫竺士性展示家族史料,分享感人故事。兒童文學作家吳洲星視頻連線贈書《鐘聲》,該書以真實歷史事件為基底,聚焦戰爭孤島中的人性光輝,通過600名戰火孤兒的命運史詩,叩問“守護童年即守護人類文明”的永恒命題。活動現場,30名學生加入梅華精神宣講團。童聲與國歌共鳴,學生們表示將銘記歷史,傳承先輩精神。
據了解,國際災童教養院史料陳列館作為奉化區愛國主義教育與紅領巾教育基地,承載著珍貴的歷史記憶。自2015年史料陳列館開館以來,該校依托這一資源,編寫紅色清廉讀本《微光》,開發校本課程,通過主題啟動、參觀體驗等系列教學活動,將紅色教育融入日常,以多元形式深化愛國主義教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把家門口的紅色故事搬上‘開學第一課’,就是要讓‘愛國主義教育+大思政課’真正活起來,讓立身報國的愛國情懷不斷傳承下去。”周春萍表示。
(圖片由景士杰攝)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