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國家超算互聯網,輕點鼠標,就可免費體驗136、18和10比特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極速運算過程。帶來這一極致體驗的,是前不久入駐國家超算互聯網的Quafu(夸父)量子計算云平臺。
這一量子計算云平臺的成功打造,離不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嚴濟慈超導量子計算攻關突擊隊的矢志攻關。
作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嚴濟慈在抗戰烽火中不畏艱難、科學報國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后輩們在創新路上砥礪前行。
中國人理應為國為民解難
1937年,盧溝橋事變的炮火迫使北平研究院南遷。嚴濟慈領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幾經輾轉,最終于1938年下半年落戶于昆明北郊的龍泉觀。
不久,龍泉觀里來了一位特殊客人——軍政部兵工署署長俞大維。他慕名而來,懇請嚴濟慈為前線醫院制造一批急需的顯微鏡。幾乎同時,附近一家無線電廠也前來求助,希望研制軍用無線電急需的壓電水晶振蕩器。
“這些儀器都是抗戰所需,以往全靠進口。如今遭日軍封鎖,運輸困難。作為一個中國人理應為國家為人民解難。”嚴濟慈沒有絲毫猶豫,毅然接下了這些直接支援抗戰的任務。
研制工作從零開始。他們四處搜尋原材料,自行設計圖紙,打造設備。嚴濟慈還從昆明招募中學畢業生,親自培訓,手把手地將他們培養成熟練技工。他不僅統籌全局,更親身示范磨玻璃、磨鏡頭,對每一道工序都嚴格把關,務求產品百分之百合格。
自1939年起的數年間,嚴濟慈領導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生產了500架1500倍的顯微鏡用于醫療與教學,1000多具用于穩定無線電波頻的水晶振蕩器,300多套供我軍及盟國英軍使用的五角測距鏡和望遠鏡,還有50套縮微膠片放大器,為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錢臨照后來回憶道:“在條件十分艱苦、設備極端簡陋的情況下,我們全所的工作人員在嚴先生的領導下一起動手,研磨鏡頭,測量焦距,仔細檢驗,認真裝配……回想當年,雖苦猶榮,不禁再次感念嚴濟慈先生對科學的一片赤誠和對祖國的無限熱愛。”
科學報國精神薪火相傳
“抗戰時期,嚴老領導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我國首批光學儀器。他用創新實踐證明,即使在至暗時刻,中國人也能依靠自己的雙手,點燃照亮民族前途的科學之光。”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嚴濟慈超導量子計算攻關突擊隊隊長范桁說,“嚴先生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我們突擊隊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對其科學家精神最直接的傳承與踐行。”
近年來,量子科技迅猛發展,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量子計算強大的運算能力,有望為人工智能、生物制藥、化工能源等領域帶來全新的突破。”范桁說。
超導量子計算作為最具實用化前景的量子計算技術路線之一,各國競相布局。在此背景下,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嚴濟慈超導量子計算攻關突擊隊。
隨著這支以嚴老精神為旗幟的突擊隊成立,成員們迅速投身于超導量子計算攻關。他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勇闖量子計算無人區,成功保障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導量子計算云平臺上線運行。同時,他們還與合作者一起,開發出具有2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量子芯片,并成功操控芯片實現全局糾纏,刷新了固態量子器件中生成糾纏態的量子比特數目世界紀錄。
“面對超導量子計算這一世界前沿領域的激烈競爭,我們深知肩上責任重大。”展望未來,范桁滿懷信心,“突擊隊全體成員必將以嚴老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敢于挑戰‘卡脖子’問題,潛心研究、集智攻關,力爭在量子計算的科技浪潮中實現自主突破。”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