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低空經濟成為熱門話題。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低空經濟、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當前國內低空經濟的發展一日千里,但我們也要注意平衡好低空經濟發展和生態系統保護兩者間的關系。”香港立法會議員李鎮強委員從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提出了對低空經濟發展的新思考。
低空經濟所在的空域在3000米以下,這一高度范圍也是鳥類生存和遷徙的主要空間。“以深圳、香港地區為例,每年冬天遷徙到此的黑臉琵鷺,在深港以及周邊濕地過冬的時間大約有3—4個月,每天飛來飛去的高度多在0米—300米之間,我們就很擔心鳥撞事件發生,也擔心無人機噪音影響到鳥的生活。”李鎮強解釋道,一方面,鳥撞會危及飛行器安全,甚至威脅人員生命安全,增加低空經濟參與者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頻繁鳥撞對局部地區的鳥類種群數量和生態平衡會造成破壞,并可能會改變鳥類的棲息和遷徙模式,引發一系列生態連鎖反應。
在調研中,李鎮強發現,低空經濟更好發展亟待關注鳥撞安全風險,且目前針對低空經濟領域的鳥撞防范相關法規和標準還不夠完善,監管部門面臨新挑戰。
深港深度合作的前海現代服務區和河套區域,既是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線路上重要的越冬地和停歇地,每年有約十萬只候鳥在此棲息。這里也是深港兩地開展低空經濟合作的重要區域。李鎮強建議,深港率先示范合作建立行業規范,對確保低空飛行器安全有序飛行,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均具有重要意義。
“我們必須投入更多資源用于鳥類監測和防范,研究善用科技避免鳥撞事件發生,同時保護自然生態。”李鎮強提到,包括騰訊在內的一些公司,正借助科技力量,在前海開展對鳥類遷徙路線的研究。未來可以通過社會監測網絡、AI模型等技術手段,實時采集鳥群飛行的路線、高度、密度、速率等,為低空飛行器路線規劃的制定和調整提供科學依據。未來,這些技術也可應用到更廣泛的區域。
李鎮強建議,還應利用雷達、攝像頭、低軌衛星定位、熱成像儀等多種技術手段,在低空飛行活動頻繁的區域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的鳥類活動監測網絡,增強城市生物多樣性特別是鳥類科學監測和管理的力度。同時,基于監測數據,建立全國統一的數據支撐系統和平臺,相互分享數據,實現港深乃至更大范圍內的鳥類監測數據共享,以及開發智能化的鳥撞預警平臺,在各地監測數據互通的情況下,更好地保護鳥類。此外,在推動建立法律標準和行業規范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全民鳥類保護及公民科學意識。
“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是一體的,我們要運用數字技術,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更快、更好地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和低空經濟發展的共贏。”李鎮強表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