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衍杰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作為載體的產業,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家高新區須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起來,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為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國家高新區須深刻認識和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內涵本質,充分發揮創新主導作用,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為國家高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賦能蓄力。
一、新質生產力內涵及其特征
(一)深刻認識新質生產力基本內涵
新質生產力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躍升為基本內涵,具有強大發展動能,能夠引領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一是更高素質的勞動者是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二是更高技術含量的勞動資料是新質生產力的動力源泉;三是更廣范圍的勞動對象是新質生產力的物質基礎。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科學技術、管理等要素,都是生產力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主要特征
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形成高科技的生產力;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主要載體,形成高效能的生產力;以新供給與新需求高水平動態平衡為落腳點,形成高質量的生產力。
二、國家高新區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路徑選擇
(一)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堅,協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關鍵核心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核,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持續開展周期性的關鍵技術識別,聚焦未來科技發展的新動向,組建創新聯合體,加速推進薄弱短板領域的科技統籌攻關。要注重發揮產業鏈鏈長企業在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創新層面的“主力軍”和“領頭羊”作用,帶動各類經營主體,協同解決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營造優勢互補、開放融合的產業創新生態。
(二)推進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的融合滲透,整合構建全方位互聯互通網絡體系。新質生產力的新要素范疇既包括傳統生產要素的“質量升級”,還包括數字經濟時代下以數據要素為代表的數字化與智能化新生產要素的嵌入和融合。現階段,要加快完善數據要素與資本、勞動者、技術等生產要素和產業環境之間的協同聯動和深度融合機制,通過對產業鏈上下游全要素的數字化轉型、再造,優化要素之間的組合結構和匹配效率。借助“云計算+算力+數據”的模式,搭建數據要素橋梁,整合構建全方位創新鏈與產業鏈互聯互通生態網絡體系。
(三)持續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科技賦能轉化升級為現代化產業。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傳統產業一經科技賦能,就有可能轉化升級為現代化產業。要把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作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底座,積極引導傳統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推動傳統產業實現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轉型。要切實發揮數據要素的賦能作用,推進傳統產業全要素數字化轉型,實現工業互聯網與消費互聯網有機融合,做優做強一批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為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夯實根基。
(四)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各地的資源要素稟賦有所差異,產業基礎、科研條件不盡相同。各地要走出適合當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提升地方經濟競爭力。打破思維定式,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時因地制宜找準新質生產力發展路徑,實事求是謀發展,防止盲目跟風。
(五)強化科技創新引領,開辟新賽道培育新質生產力。近年來,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豐碩,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日益顯現。但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也大量存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科技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鏈供應鏈卡點堵點仍較多。必須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推進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加快建設科技強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強化科技賦能,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六)加強產學研合作,壯大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產學研合作,完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以多種形式培養更多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暢通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良性循環,按照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健全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培養造就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緊缺人才、具備更高創新素養的拔尖人才以及符合學科交叉、產業融合發展趨勢的復合型人才。
(七)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先進技術的應用提供良好基礎條件。新型基礎設施是企業通過先進前沿技術實現跨越式升級發展的基礎條件。新型基礎設施要通過新技術促進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賦能產業生態、醫療、金融等多元化領域,促進多種技術、產品和行業實現協同或融合發展,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八)聚焦底層共性技術的突破創新,提高技術應用水平。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要進一步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須堅持自主創新突破。在單一自然科學領域長期未能出現突破性創新的情況下,底層共性技術的突破創新成為短期內快速形成新的技術應用亮點、突破性產品亮點和技術壁壘要素的關鍵。
(九)加速技術轉移轉化,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通過打造技術服務平臺融通大中小企業研發資源,避免研發信息孤島效應導致的技術資源、設備、人員的閑置和浪費,有效彌補基礎創新和產品開發之間的空白地帶,降低企業研發風險和成本。加強政府在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的導向作用,針對底層關鍵技術領域,實施包括研究、培訓、基礎設施建設等在內的從研發到產業化的全方位扶持行動。布局以創新成果產業化為目標的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十)加強對數字企業扶持力度,實現更優的“數字生產力”。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經濟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應繼續加大對數字企業扶持力度,優化核心技術產業布局,實施多領域、多部門、多形式聯合的數字核心技術攻關行動,構建產學研用協同的高效科技攻關體系。搶占技術優勢制高點,形成更優的“數字生產力”。
(十一)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新質生產力驅動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在于依托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而關鍵核心技術是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的重要抓手。一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對科技創新的重要作用;二是強化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十二)加快促進新要素賦能實體經濟,釋放數字要素活力。新質生產力的關鍵和核心要素是以數據要素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不斷挖掘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促使數據要素賦能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一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要素市場;二是壯大新質生產力數據要素的牽引力;三是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數據要素制度體系。
(十三)前瞻性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支撐。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發展,需要進一步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謀劃布局未來產業等代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前沿產業,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對此,要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一是利用數字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二是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三是培育壯大未來產業。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載體是產業。離開作為載體的產業,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國家高新區須將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起來,更好助力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為國家高新區實現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烏魯木齊高新區管委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