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昌高新區數字經濟現狀
一是產業規模保持穩定增長。近3年來,南昌高新區全口徑數字技術應用企業營業收入、人員規模等指標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2021年,南昌高新區數字技術應用領域(軟件)企業總數857家,營業總收入325.71億元,在全國44家國家級軟件產業基地中位列第22位,處于中等水平。全區數字技術應用企業中成功進入資本市場的上市及新三板19家,營業收入過億元的企業20家。
二是數字技術創新保持活躍態勢。一批細分領域優勢企業技術成果豐碩,研發范圍涵蓋智能傳感器、嵌入式系統、智能家居、智慧政務、AI智能呼叫應用等領域。
三是數字產業特色鮮明。形成了以軟件技術為驅動的軟件信息技術服務、信息安全、動漫游戲、數字出版、流量經濟、數字人才培訓等六大產業發展方向,并具備了一定的產業規模。
四是產業投入產出比保持高位。2021年,南昌高新區規模以上數字技術應用企業58家,年實繳納稅額約2.3億元;企業物理空間建筑總面積約9.98萬平方米。從財稅貢獻的角度看,規模以上數字技術應用企業平均每1000平方米場地可以產生稅收約230萬元,即每畝繳納稅收153萬元。
五是數字化應用加快普及。2021年,南昌高新區企業申報江西省“03專項”及5G項目29個,項目總數位列南昌市第一。2022年,12家企業入選江西省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占南昌市總數的60%。
二、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一是經濟總量偏少,龍頭企業數量不多。營業收入過億元的軟件企業僅有23家,數量不足長沙軟件園、武漢軟件園的40%,只占杭州軟件園的10%。
二是產業布局分散,結構不平衡,市場規模較小。2021年,南昌高新區58家規模以上軟件和互聯網相關服務企業中,僅有少部分企業聚集在同一園區,僅有不足10家企業在細分領域有核心技術優勢,其他企業大多以工程承包或轉包的方式從事“系統集成”或“軟件服務外包”類業務。
三是精準服務還不夠,龍頭企業發展遭遇發展瓶頸。本土龍頭數字企業博微、思創、先鋒、泰豪等一批早期在全國具有較強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出現了發展瓶頸,業務份額不斷受到擠壓。
四是數字經濟企業“墻內開花墻外香”,賦能成效不夠明顯。數字經濟企業各自為戰,與本地主導產業的結合度不高,產業賦能效應不夠明顯。
五是數字經濟研發人才不足。高層次、復合型的大數據科學家、首席數據分析專家仍十分稀缺,暫時缺乏數字經濟技術開發的領軍人才。
三、下一步發展的總體思路
一是聚焦建設中國(南昌)數谷產業園。著力構建以中國(南昌)數谷產業園為引領、中國(南昌)科學島為載體、環瑤湖和艾溪湖為東西兩翼、協同聯動創新發展的“一谷一島兩帶”空間格局。
二是堅持軟件硬件一起抓。主攻智能終端、軟件和信息服務業、LED等3條產業賽道,重點發展智能傳感器、航空電子、信息安全、產業互聯網、數字文創、數字營銷等6條新興賽道,前瞻布局元宇宙、6G通信、數字健康、數字降碳等4條未來賽道,打造基礎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協同發展的新型數字經濟產業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一企一策、一企一方案、一企一專班等“三個一”工作法。針對數字經濟重點骨干企業量身定制協同發展行動方案,激發存量企業新動能,實現“老樹發新芽”。
四是加大外出招商頻率。主動出擊對接,尋找產業鏈缺失的高附加值環節。
五是以中國(南昌)數谷產業園項目為牽引。積極推進一批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在數谷建設總部基地及研發中心的項目落戶發展,同時鼓勵數字經濟企業自建研發平臺加大研發投入。
(作者單位:南昌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