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城融合”是科技新城建設的重要加速器。當前,國內有關產城融合的內涵、功能、發展趨勢、影響要素及發展路徑研究對于科技新城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引與借鑒意義。本文在簡要綜述產城融合理論與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系統闡釋了西安高新區產城融合在產業發展、創新創業、宜居宜業、公共服務、城市社會治理等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就,并分析了西安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所取得的四點經驗:即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探索產城互動發展力、以規劃為引領提升創新驅動發展動力、以政策為支撐釋放體制機制創新力和以社會發展為落腳點豐富園區內涵,最后提出西安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要抓好產業發展的支撐點、科技引領的著力點、人才匯集的切入點和產城融合的關鍵點等四個方面建議。
西安高新區自1991年設立以來,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的優勢,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發展特色高新技術產業,走出了一條內地高新區依托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的成功之路。
2006年,西安高新區被確定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園區的6個國家高新區之一,2015年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6年被確定為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核心區,以及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核心區之一,在科技部2017年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位列第五位。
西安高新區按照“1235”的發展戰略,堅持“創新有為、開放包容、務實擔當、追求卓越”的精神文化建設,堅持“專業化聚集、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發展思路,加大空間拓展與優化力度,科學布局“兩帶兩城五區八園”產業發展,形成了以半導體、智能終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千億產業集群為支撐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鏈;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形成了汽車制造、能源裝備制造與服務、特種裝備的研發與制造產業鏈,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先進制造創新中心和國際化產業新城,有效承載西安高新區創新發展的新夢想,成為西安突破發展的新引擎、陜西自貿區發展的新抓手、關天經濟區率先發展的新標志。經過前兩次創業的積累與沉淀,西安高新區已吹響了“三次創業”的號角,通過“創新驅動、能級躍升、產城融合、內涵發展”的新模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建成國際一流科技新城。
產城融合發展取得的成就
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西安高新區已經成為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成為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窗口,成為凸顯西安城市價值的戰略引擎。西安高新區的發展是產城完美融合的典范,取得了一系列不俗成績。
一、產業發展走向高端,經濟實力不斷增強。西安高新區緊抓國家發展戰略,以及全球發展機遇,堅持“專業化聚集、集群化推進、園區化承載”的發展理念,以特色高新技術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傾力發展高端新興產業,加快推進“兩帶兩城五區八園(基地)”產業功能布局,區域發展和產業承載空間進一步擴大,基本形成了以半導體優勢產業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制造為主導,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材料和創新型服務業多元支撐的發展格局。三星、美光、強生、中興、華為、奇虎360、樂視等一批知名企業紛紛入駐,進一步完善了西安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鏈布局,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創新之都建設,以鮮明的國際化支撐引領和示范帶動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陜西創新型省份建設。尤其是在軍民產業融合方面,西安高新區已成為產城融合的典范。依托西安國防科技資源集群優勢,西安高新區建設了軍民融合產業基地,強力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并被納入國家知識產權運營軍民融合特色平臺試點。通過資本融合、生產融合、技術和人才融合,西安高新區實現了“民進軍”的轉變。2016年,西安高新區軍民融合產業產值突破1000億元。通過聚合創新要素、統籌軍地資源,西安高新區完善了有效激勵的政策體系,目前總規模達100億元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整體方案業已完成。
二、創新創業孵化體系,充分釋放科技效能。科技企業孵化器體系不斷完善。西安高新區通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成為國內孵化全鏈條建設的范本。近年來,在構建產業孵化鏈條基礎上,西安高新區嘗試推進和聚集更多資本及機構,用“市場之手”帶動形成濃厚的區域“雙創”氛圍,促進區域“雙創”工作的有效發展。西安高新區建設西北首家眾創空間——“創途在XIAN”,同時還規劃設立了西安眾創示范街區—— i創途眾創公園,瞪羚谷創業社區等不同的新型載體空間。2017年,西安高新區啟動了西安創業咖啡街區的規劃建設,以做大西安創新創業國際時尚引領區為目標,為創客架構“空間+創投+資源+服務+生活+休閑”的全要素的創業生態圈和生態鏈,建設西安市最具規模的創新創業載體,同時輔以西安高新區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的若干政策,將西安創業咖啡街區打造成為現代、時尚的創業樣板街區,將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年輕人樂于創新創業的時尚之都和魅力之都。
三、高效推進產城融合,優化宜居宜業環境。西安高新區堅持產業與城市相融合、創業與生活相適宜的發展方向,不斷提升城區環境品位,為公眾打造了更加和諧的城市社會生活圈、更加舒適便捷的品質生活;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建設西部首家“零收費園區”,推行首問負責制、項目代表制、包抓中層制等制度,梳理權力清單,不斷提升服務效能,優化投資環境。園區擁有多棟5A級智能辦公寫字樓,商務辦公環境一流。唐延路和錦業路的中央商務區(CBD)已經成為我國西部地區環境最好的CBD之一,聚集各類科技金融機構531家,其中全國性和區域性金融機構總部45家。西安高新區嚴格項目準入門檻,堅持集約發展,著重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新入區產業項目每畝投資強度平均在500萬元以上,土地綜合容積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兩倍,位居全國高新區前列。新紀元廣場、創業廣場、軟件園、旺座現代城、都市之門等建筑群已成為西安高新區、西安市乃至西部地區的地標性建筑和城市建設的新亮點。
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強發展承載力。西安高新區教育質量不斷提升,“高新教育”品牌效應進一步凸顯,目前已形成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到高中的優質基礎教育體系。其中,高新一中成為西北地區首家“國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2017年高考一本線升學率100%,應屆畢業生考入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達到136人,教育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公共醫療衛生投入不斷增加,建設標準化社區綜合服務站,高標準建設楓林綠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為區域內的企事業單位和群眾提供社保、計生、民政、老齡等十大類60余項民生服務,引導便民惠民的社會服務功能進入社區,推進“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公共衛生服務網絡建設。積極解決就業問題,開展老年服務社區遞送,園區基本實現了社保全覆蓋,“西安高新社保”公眾微信號與“高新社保”APP移動客戶端投用。不斷完善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目前西安高新區擁有建成的公園廣場6個、各類文化體育娛樂場所和企業2200家,陜西省圖書館項目和陜西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開始建設。
五、創新城市社會治理新機制,推進“智慧高新”建設。西安高新區不斷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大范圍運用互聯網技術,推進城市管理實現網格化,對流動人口登記、計生、住房保障和教育保障等多方面進行管理和給予支持,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組織開展“評星定級,晉位提檔”和全國和諧社區建設。加大對市政公用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城市綜合承載力,現代化城市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提升道路、排水、通訊、照明等基礎設施的維護,以“網格化”管理實現高標準市容維護、治污減霾、污水處理、噪聲防控,以創建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為抓手,大力推進森林城市創建工作。運用市場化城市運營手段,建成西部首家國家ISO14000環境保護示范區,重點實施道路綠化工程、河道綠化工程,新建和提升城市公園,繼續扎實推進“八水潤西安”工作,洨河生態公園、梁家灘濕地公園、高新湖等工程完工并對外開放。
產城融合發展取得的寶貴經驗
西安高新區之所以能夠取得以上諸多卓有成效的成績,主要有四大經驗。
一、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探索產城互動發展力。當前,高新區的發展內涵不僅包含技術創新、產業園區,還包含城市開發和社會發展等方面。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建設科技園區,西安高新區注重產業導向,聚焦產業鏈分工,打造高端產業環節,創新培育和招商模式,聚力引培龍頭企業;推進制造服務化,促進產業升級;以科技資源轉化為重點,創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先改先試區和核心承載區,創新科技孵化模式,創新軍民融合發展模式,不斷探索產業與城市互動發展的新模式,持續強化城市建設與管理,促進城市面貌改善,完善社會公共設施,同步提升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水平,全力打造“品質西安”的示范區。同時,“兩帶兩城五區八園”的產業功能布局加快推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載體建成投入使用,有效擴展了區域發展骨架和產業發展承載的空間。
二、以規劃為引領提升創新驅動發展動力。當前,西安高新區根據國家高新區發展的形勢,緊扣國家“十三五”發展戰略,積極部署研究,制定了富于區域特色的《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十三五”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先進制造業2025攀登計劃》《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5年)》《西安高新區創新發展指標評價體系》,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統籌產業資源環境,切實以科學規劃引領建設人民滿意的高新區,為建設“一都四區”的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目標指明了發展的方向。
三、以政策為支撐釋放體制機制創新力。西安高新區不斷創新體制,進一步釋放創新活力。創新管理和運行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西安高新區模式””——以“大部制”“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行”“能上能下”人事管理體制為特征的高效管理體制和“城市開發+產業發展”聯動的運營發展模式,發布《聚力五八八二,實施三次創業,建設世界一流園區行動方案》,梳理政策體系,提出“5+N+1”政策框架,研究“模塊化”政策新樣本。鼓勵企業走自主創新之路,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凝聚形成創新文化,逐漸形成“創新有為、開放包容、務實擔當、追求卓越”的發展精神和文化理念,為西安高新區釋放體制機制創新力注入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四、以社會發展為落腳點豐富園區內涵。西安高新區堅持按照產城融合的思路建設科技園區,不斷探索產業與城市互動發展的新模式。一是不斷強化城市建設與管理。加強公共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礎設施投入,推進市容衛生工作,加強環境保護與園區生態建設,促進城市面貌改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二是不斷完善社會公共設施。社區公共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各類文化體育設施持續增多。三是同步提升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水平。創新拆建安置新方式,創建了兼顧多方利益、富有成效的拆遷安置模式。健全住房保障,建設了高標準的保障房,既解決了民生需求,也妥善解決了入園企業員工住宿問題。西安高新區的發展內涵已經超越了科技創新和產業園區本身,包含了城市開發和社會發展的豐富內涵。
產城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根據規劃,西安高新區將以建設新城市的目標為發展理念,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便捷、生態空間綠色低碳的原則,推進城市空間的有效耦合、“三生”空間的有機交融。按照“三有四智”標準,力爭建成“空間結構協調、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市民安居樂業”的“產業高端、創新活躍、宜居宜業”的科技新城。
一、抓好產業發展的支撐點。要素的聚合帶來的是技術的“溢出”、產業的“聚變”,為西安高新區做大總量、做強產業、做優結構提供了無盡源泉,開辟出廣闊空間。“產業立區”一直是西安高新區發展的指導思想, 西安高新區深入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三個國字號”建設,深入實施“五八八二”戰略,即發揮好五個引領作用,實施八個百億級強基工程,打造八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實現兩個萬億級目標,狠抓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親商助企,推動實施“先進制造業2025攀登計劃”“軟件信息服務業趕超計劃”“出口倍增計劃”等舉措,以綜合保稅區、軟件新城、長安通訊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新材料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和軍民融合產業園等園區為支撐,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促使高端產業要素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間充分流動,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創新中心。例如,從區域產業特點和創新需求出發,西安高新區確立金融服務業與科技服務業在創新型服務業中的核心地位,完善科技金融政策扶持體系,傾力打造政府引導型投融資主體,大力促進科技金融機構空間集聚,加快實現金融機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等要素聚集,壯大科技金融產業體系,實現金融資本與科技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科技金融產品服務實現突破性創新,大力促進“科技服務、創意設計和現代物流”為三大支柱的創新型服務業,構建“一核心三支柱”的創新型服務業體系,建設一批重點示范工程,搭建專業公共服務平臺,組建科技服務創新戰略聯盟,打造創新型特色產業基地,實施圍繞科技服務重點領域的重大項目,推進科技服務模式創新,聚集形成企業集群,不斷提升區域產業發展環境,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抓好科技引領的著力點。西安高新區緊密圍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堅持創新置頂、全面滲透、貫穿始終。積極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決定性力量。采取大力激勵中小微企業本土創新、引導大企業構建創新網絡、強化軍民融合式協同創新等手段,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西安高新區通過“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科技創業孵化鏈條建設,成為國內孵化全鏈條建設的范本。在構建產業孵化鏈條基礎上,西安高新區嘗試推進和聚集更多資本及機構,用市場之手帶動區域雙創氛圍及有效發展。建設西北首家眾創空間—“創途在XIAN”。同時,還規劃設立了西安眾創示范街區- i創途眾創公園,瞪羚谷創業社區等不同的新型載體空間。
通過搭建全國性協同創新平臺、完善知識產權服務新體系、加強質量標準與品牌建設等方法,增強科技成果本地轉化能力。西安高新區以建設智慧城市為基礎,打破空間鴻溝和信息壁壘,實現創新信息流、知識流的開放共享,為建成國際第三代知識共享型科技園區奠定基礎。加快布局發展眾創空間、全面構建創新創業生態、廣泛培育創新創業文化,竭力營造良好創新創業環境。
三、抓好人才匯集的切入點。高端人才是決定一個區域產業發展水平的決定性要素。西安高新區堅持“引育并舉、緊缺先行、國際接軌、服務優化”的發展思路,從高層次人才引進、聚集、培養和全球平臺的搭建,到人才儲備、優化人才結構等多方面,構建全面的人才服務支撐體系。例如,設立2億元的人才專項資金,實施“特殊人才跨越計劃”,突出高端人才與環境優化“兩個引領”,堅持人才資源開發、人才結構調整、人才投資保證、人才制度創新“四個先行”,形成以優化人才政策為引導,以優化人才服務為對接的人才引進和培育格局,構建人才培養的特色模式,探索科研人員創業的特殊機制,形成人才自由流動的特設渠道。同時,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服務體系和市場化配置機制,探索符合國際慣例的薪酬定價機制,完善高端人才在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各個方面的優惠和補貼力度等配套服務,設立人才綠色通道,推動省市探索改革人才出入境和居留機制,建立靈活、便利的國際人才工作流動機制等為高端人才營造好優良的環境,為西安高新區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提供智力支撐。
四、抓好產城融合的關鍵點按照“兩帶兩城五區八園”的空間布局,西安高新區樹立“均衡發展、社區營造”的理念,超前謀劃基礎設施拓展區布局規劃,重點建設智慧交通、“疏”“建”并舉,加強統籌協調,通過實施“百億品質高新建設項目”,提升高新區公共服務水平,統籌規劃配套健全的社區中心,完善購物、交互、物業、生活、文化體育等功能,逐步實現園區公共服務均等化,積極構建緊密銜接、融合貫通、高效利用的基礎設施體系,為園區經濟持續發展提供高標準的基礎設施服務支撐。例如,積極開展海綿城市試點,建立適度超前的現代化交通體系,圍繞新西安南站、地鐵3號線、6號線等6條線路以及西咸南環線等省市綜合大型交通設施,積極布局發展“地鐵經濟”“環線經濟”,促進沿線城市商圈開發,優化沿線城市功能,引導城市空間布局調整,有效增強區域經濟競爭力和輻射力。
西安高新區在對規劃區域內社會治安統一管理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城鄉土地、建設、房產、行政執法、規劃、交通、教育等城鄉經濟社會和服務事務的統一管理。積極推進大數據資源整合,實施“互聯網+社區服務”“織網工程”,完善高新城市管理、公共應急、社會治理綜合數字指揮平臺,全面實現社會事務和城市管理的智能化。以城市化為目標的城鄉統籌,將“三農”問題納入現代化產業建設的軌道,園區上下堅持產業聯動、板塊建設、改革創新、服務于民的基本方略,先行先試,創新實踐,力爭將區域城鄉發展一體化推進到新的階段。同時堅持“共建共贏共享”的總體目標和輻射帶動、扶貧幫困的具體要求,不斷強化與合作共建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關聯關系,延伸產業和服務鏈條,推動共建區經濟社會發展。
當前,西安高新區正處于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陜西自貿區的關鍵時期,將深入推進“五八八二”的發展戰略,努力把西安高新區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大眾創新創業生態區、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和對外開放合作先行區,形成產、城、人互為促進的良性循環系統,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滿活力、體現實力、彰顯魅力、富有親和力的共享型科技新城。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