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公布年度省級綠色工廠名單,泰安高新區企業山東泰開汽車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開汽車”)憑借在綠色生產、低碳技術創新、生態體系建設等領域的亮眼表現成功入選。這家有著56年發展歷史的專用車制造企業,正以“雙碳”目標為指引,走出一條“環保與效益雙贏、轉型與發展同步”的綠色升級之路。
深耕綠色制造
老牌企業煥發新活力

走進泰開汽車的生產車間,與傳統重工企業不同,這里沒有刺鼻的油漆味,取而代之的是潔凈的作業環境和有序運轉的智能設備——這是企業近年來持續推進綠色技改的生動縮影。
“從1968年建廠至今,我們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戰略核心位置。此次獲評省級綠色工廠,既是對我們過往工作的認可,更是推動企業向‘深綠’轉型的新起點。”泰開汽車總經理助理樊芳芳表示,作為泰開集團全資子公司,企業依托集團資源優勢,近年來累計投入大量資金用于綠色技改,從生產環節到產品全生命周期,構建起全鏈條綠色管理體系。
據了解,泰開汽車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公告》內企業,主導的“岱陽”牌專用車涵蓋危險品運輸、特種作業、高空作業車(絕緣斗臂車)等六大類百余種產品,年產能力達4000臺,產品不僅覆蓋全國各省份,還出口至俄羅斯、沙特阿拉伯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在拓展市場的同時,我們從沒想過犧牲環境換效益。”樊芳芳強調,“綠色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只有守住這份底色,才能走得更遠。”
技改與能源雙發力
破解“重工高耗”難題

專用車制造行業中,噴漆環節是VOCs(揮發性有機物)排放的主要來源,也是綠色改造的重點難點。泰開汽車的噴漆房技術改造項目,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一招”。
“我們拆除了老舊的離心通風機廢氣處理設備,在原有186平方米車間里,新上了10萬風量廢氣處理系統和VOCs在線監測設備,還全面改用環保型水性漆。”樊芳芳指著墻上的實時監測屏介紹道,“現在采用‘干式過濾+兩級活性炭吸附’工藝,VOCs去除率能達到90%以上,排放濃度遠低于國家和地方標準,屏幕上的數值24小時實時更新,超標會立即報警。”
更讓工人受益的是作業環境的改善。“以前噴完漆,身上、衣服上都是油漆味,現在基本聞不到了,車間里也干凈多了。”一位從事噴漆工作8年的老員工說,環境好了,工作效率也跟著提高,現在車間年噴漆能力可穩定滿足生產需求,產品涂裝質量也更有保障。
在能源結構轉型上,泰開汽車同樣交出了亮眼答卷。此前,企業響應泰開集團37MW分布式光伏電站建設規劃,在廠房屋頂建成800KW分布式光伏電站。“投運以來,光伏電站發電量成效顯著,有效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樊芳芳表示,“目前,光伏電力已覆蓋公司一半以上用電量,不僅降低了企業用電成本,還為‘雙碳’目標貢獻了企業力量。”目前,企業已通過GB/T23331-2020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建立起精細化能源管控臺賬,從生產設備到辦公用電,實現全環節能耗監測與優化。
創新驅動綠色升級
構建全鏈條生態體系

“綠色工廠建設不是‘單點改造’,而是要從產品設計、生產制造到售后服務,形成全鏈條的綠色閉環。”樊芳芳提到,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泰開汽車始終以創新為驅動,將生態設計理念融入產品研發全流程。
在企業技術中心,研發人員正在對“電動底盤磁屏蔽技術”相關成果進行優化完善——這項技術正是企業此前榮獲“科創中國”專利信息創新應用大賽一等獎的核心成果。“我們把生態設計理念貫穿到技術研發和產品制造全過程,像‘電動底盤磁屏蔽技術’不僅提升了產品安全性能,還通過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產品運行階段的碳排放。”樊芳芳介紹,“同時,我們已完成運油車、灑水車、供液車的碳足跡認證,明確了不同產品的碳排放情況,后續會針對性優化生產工藝、選用環保材料,進一步降低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
截至目前,泰開汽車已擁有有效專利50項,其中發明專利15項,除“電動底盤磁屏蔽技術研究與應用創新成果”外,在粉粒物料運輸車、高溫液體運輸車等產品的綠色技術研發上也取得多項突破。同時,企業構建起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能源“四位一體”管理體系,先后通過國家CCC認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GB/T24001環境管理體系等多項認證,通過年度監督審核持續優化體系運行,實現產品質量、環境績效、職工安全與能源消耗的協同提升。
“下一步,我們計劃繼續加大投入,用于智能綠色車間建設和新能源專用車研發,爭取早日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談及未來規劃,樊芳芳信心滿滿。如今,這家老牌制造企業正以省級綠色工廠為新起點,在綠色轉型的道路上加速奔跑,為專用車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泰開動能”。
(圖片來源:泰安高新區)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