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洋 李爭粉
全國兩會期間,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央大廳北側,一條鋪著紅毯的“百米通道”架起了一座代表委員與公眾零距離交流的“連心橋”。
截至3月9日,先后有12位全國人大代表、18位全國政協委員走上紅毯,介紹人工智能、機器人、工業互聯網、低空經濟、汽車產業等科技產業新方向。他們帶來的科技創新故事在兩會通道交織成“春天的畫卷”。
科技創新是成功的法寶
“一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錨定科技創新這個基點,不斷地‘尋尖’‘拔尖’,才能真正成為‘頂尖’。海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對標國際標準,實現了突破。”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說。
據了解,2020年海爾制定的控氧保鮮、磁控保鮮等技術的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目前,該標準已經被英國、歐盟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
“去年3月,我們正式發布小米汽車。作為汽車產業的新人,在去年短短9個月時間里,小米交付了13.5萬輛。同時,小米敢于與全球最強的對手比拼,在德國紐北賽道上,小米SU7 Ultra的原型車跑出了6分46秒874的圈速,成為紐北賽道史上全球最快的4門車。這些成績的背后,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全國人大代表,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說。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華工科技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新強所在的華工科技多年來在高端激光裝備領域奮起直追,研制成功汽車白車身激光焊接裝備,一舉突破國外近40年的技術壟斷,迫使國外產品價格下降40%以上。
“現在我們用43秒鐘,就可以完成一輛新能源汽車車身的激光焊接,這也是行業的最快速度,目前這款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90%,服務下線車輛超過4500萬輛。”馬新強說。
作為一名扎根臨床一線的醫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主任醫師趙宏感慨,“趕上了中國生物醫藥創新發展的好時候”。
“我們看到有更多國產的靶向、免疫細胞治療的藥物成功出海的同時,我們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人工心臟等高端醫療設備也先后問世。在這一領域,我們已經走上了一條由仿到創、由弱到強的康莊大道。”趙宏說。
未來產業重塑產業新格局
工業互聯網作為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基礎設施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驅動力量,備受各界關注。
“目前,工業互聯網已應用至49個國民經濟領域,實現工業大類全覆蓋,核心產業規模達1.53萬億元。”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副主席、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說,工業互聯網是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為工業企業提供從設計、生產、管理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平臺。通過工業互聯網聯通涉及設備、車間、工廠、供應鏈等所有生產要素的數據,匯聚成一個工業大數據,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對該工業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從而形成新的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形成新的生產模式和管理范式,有力促進了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發展。
當被問及工業互聯網與通用人工智能融合會帶來何種變化時,徐曉蘭表示,最近火爆的DeepSeek已在智能檢索、文本生成及醫藥、文化、旅游等領域應用,未來將大規模拓展到工業領域。相信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會讓制造業踩上“風火輪”,跑出數智化“加速度”。
“我們看到一個全球性的AI時代正在到來。”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何小鵬表示,當下有兩個變化值得關注,一是AI會推動自動駕駛甚至無人駕駛加速到來,二是汽車產業正在與機器人進行融合。
人形機器人不僅是人工智能的重要表現形式和重要載體,也是通用實體人工智能系統的典型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多模態AI系統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喬紅介紹說,她所在的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構建了人形機器人大工廠這一核心技術底座,實現了類腦智能、神經科學、人工智能技術的充分融合,形成了人形機器人發展的核心技術壁壘,能夠通過智能算法實現對硬件系統不足的補償。
低空經濟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具有成長帶動性強的特點,也是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方向。
“我國已經迎來低空經濟黃金機遇期、產業騰飛期,低空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激活消費新業態,‘空中之城’將不再是夢想。”全國政協委員,中航工業特級技術專家、光電所研究員羊毅表示。
中國經濟增長奇跡是干出來的
不久前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在全社會引發熱烈討論,極大地提振了市場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表示,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突破1300萬輛,這個數字是全球的70%,也是連續10年全球排名第一,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支持和市場化的資本參與,離不開廣大用戶對國產品牌、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和喜愛,離不開汽車全產業鏈企業孜孜不倦地追求。
2024年,小鵬汽車率先量產并交付了端到端的自動駕駛,打通了AI駕駛從停車位到停車位的全部流程。2025年,小鵬正在探索加速落地L3級別自動駕駛,并將于2026年探索在停車場的L4級別無人駕駛,包括無人泊車和無人取車,這將加速中國無人駕駛行業大步向前。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林松添分享了共建“一帶一路”旗艦工程創造的舉世矚目的綜合效益。他表示,十多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致力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設,成果惠及150多個國家,引領世界走出了一條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路。
通則達,共建“一帶一路”帶動了共建國家發展,優化了投資環境,建成了眾多經濟特區和產業園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改善了民生,也讓中國企業走出去發展有了落地的園區和配套的基礎設施,政策、法律和服務保障,促進了中國同共建國家經貿互利合作和文明互鑒,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世界的共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能。
“2025年是‘十四五’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經濟工作非常重要。我堅信中國經濟一定能夠在去年企穩回升向好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取得新進展。”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馬建堂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