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爭粉
民營經濟是今年全國兩會熱議的話題。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鼓勵有條件的民營企業建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代表委員們紛紛表示,在時代變革的大潮中,民營企業定能經受住市場和時間的檢驗、錘煉,干成事、創大業,我國民營經濟必將邁向更廣闊的天地。
培育大顯身手的“沃土”
開年以來,民營經濟高光不斷。火爆出圈的國產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R1、春晚大秀秧歌舞轉手絹的人形機器人、持續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這些來自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引起廣泛關注,生動彰顯我國民營經濟的創新創造活力和蓬勃發展勢頭。
據了解,截至2025年1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5670.7萬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從2012年的2.8萬家增長至42萬多家,占比由62.4%提升至92%以上;在出口強勁的“新三樣”中,民營企業貢獻超過一半;世界500強中,我國民營企業數量從2018年的28家增加至34家。
如今,我國民營經濟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占有很重的分量,各行各業都能看到民營企業大顯身手。
“民營企業的信心來源于政策、科技、拼搏和轉型,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政策的到位、市場的逐步規范,民營企業的信心一定會積極提升。”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建議民營企業不畏難、不焦慮、不躺平,尤其是在傳統產業必須走新質生產力道路的當下,民營企業必須創新變革,否則就會落后。
裝上“科技芯”助推高質量發展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沖擊,部分民營企業的創新能力、適應能力較弱,不能很好應對市場需求變化和競爭,影響了民營企業發展。
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劉永好認為,民營企業需要在新技術推動下持續轉型升級,而農業作為國家的根本,更需借助數智化轉型裝上“科技芯”,以提升效率,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收益。
劉永好認為,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培育是農業現代化的關鍵。“面對全球農業競爭新格局,農業企業必須通過科技創新提升競爭力。”以新希望集團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每年飼料產量達到2000多萬噸。為提高飼料配方的精準度和效率,該企業正在積極推動數字化轉型和生物科技研發。
“民營企業走向全球頂峰,比拼的不是規模和體量,而是高科技武裝下的高質量。”全國人大代表、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表示,擁抱AI時代,用科技力量把企業武裝起來。
以傳化集團為例,該企業近3年的科技投入年復合增速達50%,創新投資保持30%的高增長。目前,該企業已打破國外多項技術壟斷,如稀土橡膠打破我國40多年來的技術瓶頸,無氟抗芯吸劑實現全球首創。此外,該企業積極推進“AI+”戰略,加快推進AI+智能制造、AI+研發實驗室、AI+園區管理等AI應用。
“4年前,賽力斯以用戶為中心,堅定走‘軟件定義汽車’的技術路線,探索整車企業與ICT企業跨界業務合作,致力于發展高端品牌。2024年問界M9上市以來,當年交付15萬輛,得到了市場認可、深受用戶喜愛。”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創始人)張興海表示。
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300萬輛,連續10年在全球排名第一,占全球總銷量的70%。張興海認為,取得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離不開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化的資本參與;離不開廣大用戶對新能源汽車國產品牌的支持和喜愛;離不開汽車全生態企業孜孜不倦的追求。
談及未來,張興海說:“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持續技術創新、行穩致遠、穩中求進、走向國際化,為實現汽車強國夢貢獻力量。”
吃一顆法治“定心丸”
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營商環境。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我國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難題,另外在行業準入、地區準入、招投標等多個領域,甚至在土地使用、其他生產要素獲取方面也存在一些挑戰。
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加快制定民營企業促進法,用法律來保護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也成為眾多代表委員的共同呼聲。
3月4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發言人婁勤儉介紹了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情況,表示下一步全國人大將根據常委會繼續審議的情況和各方面的意見建議,認真做好草案修改完善工作,推動法律盡快出臺。
“相關舉措直面民營經濟發展關切問題,再次傳遞民營經濟大有可為的信號,有力提振市場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表示。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加快制定民營經濟促進法,用法律來保護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有利于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金臺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表示。
作為創業40余年的民企“老兵”,劉永好從1993年開始一直在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鼓與呼。經歷了多個經濟周期的劉永好看到,這些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民營經濟的政策,強調對民營企業一視同仁。
“希望民營經濟促進法盡快落地,通過法律,讓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民營經濟‘友好型’政策、措施和辦法落實到位,讓民營企業更充分地感受到‘一視同仁’。”劉永好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